当前位置: 首页 » 明品生活 » 仪礼习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用两千根竹丝编一把扇子,这个家族的作品从清朝火到了现在_竹丝-扇面-技艺-编织-坯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工艺中国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本文授权转载自:手望SowarmID:sowarm2016这是一把从清宫中火到民国官场,又活跃于现代外交场合的扇子。这是手望为你讲述的第196个故事编者/尽欢

本文授权转载自: 手望Sowarm   ID:sowarm2016

这是一把从清宫中火到民国官场,又活跃于现代外交场合的扇子。

这是手望为你讲述的第196个故事

编者 / 尽欢

——

青山绿水环绕间的巴蜀地区,竹子是最常见的东西。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均能享受到山水之间那一簇簇绿竹的优雅身姿。夏日午后,躺在婆娑竹影下,感受山间凉风习习,耳边传来风动竹叶的沙沙声,读一卷书或者睡一个午觉,都是极美的享受。

 

蜀地人民靠山吃山,竹笋、竹筷、竹筒、竹蓑衣、竹屋,各式各样的竹编制品让竹子物尽其用,无不展现了当地人的聪慧与手巧。清朝末年,一位聪明的矿工更是用自己的智慧与巧手,成就了一项举世无双的传统技艺。

 

此人名叫龚爵五,年轻时的他是四川自贡盐场的一名挑煤工人。在煤场时他看到一位从乐山来的商人手中的精美竹扇,令他羡慕不已。穷困的他买不起精美的扇子,就尝试着自己编。

 

尝试过程中,龚爵五观察到好多成都商人手上的烘笼,烘笼上有利用竹篾的正反面色差编织出来的精美图案。聪明的他受到启发,也利用削下来竹丝内外侧的色差编织图案,发明了细蔑竹丝扇,也就是后来的龚扇。

 

清代竹编扇

1890年的一天,四川一位盐商将龚扇进贡到清宫中, 这把小小的团扇扇面晶莹亮丽,上面的花纹图案细腻传神,扇身轻盈无比,乍一看还让人以为是丝绸制品,仔细把玩才能发现,扇面竟是由无数细如发丝的竹丝编织而成的。

 

慈禧太后看到如此细致用心的扇子,十分心喜,光绪皇帝当即赏赐了一面金牌并赐名“宫扇”。从此龚扇开始身价倍增,供不应求。

龚道勇作品《山水》

 

直到清朝灭亡龚扇的身价也没有受到影响,新zhongguo成立后,龚扇的第三代两位传人龚长荣和龚玉文(原名名龚长生)更是双双获得四川省和zhongguo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龚玉文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后安然回国,不仅开创性地制作出两面图案不一的双面龚扇,更将龚扇的制作技艺完整地传授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

龚玉文作品《双面扇》

 

到了第四代,龚家第一次打破了龚扇技艺传男不传女的传统,龚道义、龚道勇和龚菊芬三兄妹共同将竹丝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加强。这相当于描绘扇面的“像素”进一步增强,制作出来的画面更加精致细腻,又是一次龚扇发展史上质的飞跃。

 

一百多年来龚扇的制作技艺只在龚家人间传承,直到第四代传人,为了更好地进行这门技艺的传承,才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陈规,开始对外授徒。也因此,我们才得以窥探到这门精细到极致的“天下第一扇”的制作工艺。

龚道勇作品《飞天》

 

每一把龚扇从选材到最终的成品都是由一位手艺人纯手工制作而成。要经过选材、做坯料、刮竹丝、编织、绷扇面及装扇柄扇坠这几个流程才能完成一把龚扇的制作。一般要历时2到6个月才能制成一把扇子,其中匠心,可见一斑。

 

选材的时候,需要到四川布满竹林的大山中,在山间背阴处寻找生长了刚好差不多一年的慈竹。因为背阴处的竹子为了争取光照而拼命拔节,一个竹节的长度才能达到符合制作要求的一尺八寸五(62厘米)的长度,而一年竹的竹丝既柔韧又有弹性,最适合做扇子。

 

选材

更难的是竹身上不能有任何疤痕或者虫蛀,否则做出来的扇面就会有黑点。为了找到这满足诸多严苛要求的竹子,手艺人需要在深山中寻找上一整天。砍好竹子后小心包裹好带下山,一到山下就要在竹节中灌满水,以保持竹子的新鲜。

 

准备好刀具之后就可以开始做坯料了。先用刀把竹筒的边缘清理干净,然后在一根比尺的比量下,将竹筒平均地分成22份,再一一劈开。

 

劈竹

随后将竹片的竹皮和竹内地切开,这样一来厚度就变成了1/2了。再从中间将竹片一分为二,宽度也变成1/2。如此重复三次后,竹片变得又细又薄。

 

接下来的步骤叫“过匀刀”。龚家先人们发明的这款匀刀是专门用来做龚扇的坯料的。匀刀两个刀片间距2毫米,过完匀刀的竹片就有了统一的宽度。

 

过匀刀

过完匀刀的竹片还需要继续层层剥离以达到更薄的程度。因为此时的竹片上还有青色的表皮,所以需要通过刀刮“去青”来去除青色对编织的影响。去完青的竹丝才算是真正的坯料。

 

去青

做一把龚扇需要700-2000根甚至更多的坯料,因此以前的手艺人经常在做坯料阶段就将手指磨伤划伤得需要一段时间的修养才能进行后续的工作。

紧接着便是长达半个月的刮竹丝工序了。经过用刀在指尖反复细心地削刮,直到一条宽两毫米的晶莹透亮的竹丝出现在手上才算成功。竹丝刮得越薄越晶莹,最终做出的龚扇就会越透亮越细腻。

刮竹丝

 

经过一个月左右准备好所有竹丝后,才能进入真正的编织阶段。

 

把晶莹透亮的竹丝再一分为二,竹丝表面颜色较深的正面作为经线,而竹丝内里侧颜色较浅的反面则作为纬线使用。龚扇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竹丝正反面细微的色差来塑造人物和图案的。

 

编织

龚扇的编织手法有挑、穿、压、破四种。挑起深色的竹丝或者压下浅色的竹丝来形成图案,利用竹丝的穿插来编织扇面,这些都好理解。最具特色的是破的手法。

 

破指的是利用拨针将细如发丝的竹丝再次一分为二的手法,让竹丝细上加细,用在如人物眼部等细节的塑造及表现。

 

“破”的手法

经过极耐心细致的编织,完成扇面之后,便到了最后绷扇面的工序。绷扇面就是将扇面绷在用铁丝做成的骨架上,再将扇面抻平绷紧。

龚家绷出的扇面不仅紧致且不变形,更神奇的是轻叩龚扇扇柄,可闻“砰砰”擂鼓之声。这道神奇的工序也是龚家家规中绝不外传的秘技。这为龚扇又蒙上了几分神秘色彩。

 

绷好扇面后缀上扇边,装上扇柄和扇坠,一把龚扇才算制作完成。

 

缀扇边,装扇柄和扇坠

龚扇第四代传人龚道勇在2006年获得zhongguo工艺的最高荣誉——获评zhongguo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箜篌图》大胆创新,打破了竹编艺术品不可能编织出直线图案的“魔咒”。

作品中的箜篌及其演奏者栩栩如生, 他利用竹丝本身细微的色差组成富有层次感的画面,在不同角度和光线下,龚扇呈现出朦胧变化之感。从这一侧看,仕女仙子衣袂翻飞,飘带忽隐忽现。从另一侧看,四周花草明暗交替,烟云若有似无。

 

龚道勇作品《箜篌图》

2007年,这把龚扇历史上编织难度最大的作品被zhongguo国家博物馆收藏,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都被龚道勇的过人技艺所折服。

 

而今,龚家的第五代传人,龚道义的女儿龚倩,龚道勇的女儿龚瑶妤及龚家作坊中的学徒们,正将这门被称为“天下第一扇”的技艺传承下去。

 

从清朝末年到现在,龚扇世家历经了无数战乱,非但没有没落失传,反而一代比一代长进,在技艺上的创新层出不穷,直到现在龚扇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艺术珍宝。

zhongguo扇博物馆藏龚道勇作品《洛神》

 

从第一代的简单而细腻的竹编扇,到第二代在扇编图案中加入了文人书画元素,第三代传人发明双面扇,第四代传人们改进竹丝削刮技术“提高像素”。

 

在龚扇技艺的传承路上,最难能可贵的是每一代传人在传承基础上的不断突破。现在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问题,除了传人难觅,更在于抱陈守旧,对旧传统太过迷信而难以进步的问题。借鉴龚扇的发展历程,我想在发扬传统技艺方面,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资料来源:

  央视网纪录片:《农广天地》 20150508 龚扇

纪录片:手艺:龚扇细语【龚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