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仙山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仙学的渊源及研修宗旨_道教-周易-学派-研修-



核心提示:仙学,古代称之为“神仙之学”。即通过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和光化修炼,达到健康长寿直至长生不死境界的一种研修学术。故而又被称之为“仙道学术”。由于仙道学术产生于我国的封建社会,而且长期传承于宗教组织内部,故带有十分浓重的宗教意识和神秘色彩。因此,陈撄宁先生认为,要想使传统的仙道文化成为一门真正的生命科学,就必须要从宗教意识中解放出来,脱掉宗教神秘的外衣,方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并将这一学科,命名为“仙学”。仙道学术是我国传统道教文化的根

原题:仙学的渊源及研修宗旨
词频:道教,学派,老子,周易,修炼,仙道,佛教,长生不死,道家,思想,后世,道德经,庄子,炉火,影响,黄帝,学术,中派


  仙学,古代称之为“神仙之学”。即通过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和光化修炼,达到健康长寿直至长生不死境界的一种研修学术。故而又被称之为“仙道学术”。由于仙道学术产生于我国的封建社会,而且长期传承于宗教组织内部,故带有十分浓重的宗教意识和神秘色彩。因此,陈撄宁先生认为,要想使传统的仙道文化成为一门真正的生命科学,就必须要从宗教意识中解放出来,脱掉宗教神秘的外衣,方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并将这一学科,命名为“仙学”。
  仙道学术是我国传统道教文化的根基,也是道教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和研修的核心。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道教创立者之一的张陵(尊称张道陵),便在其著作《老子想尔注》中指出,人的生命中存在着一个长生不死的境界。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葛洪,在其《抱朴子·论仙》篇中,又提出了以“药物养生术数”延命”的思想。认为只要注重自身的练养,就可以向死神索回生命而长生。并在其《黄白》篇中,发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的豪迈呐喊。
  全世界共有五大民族宗教,即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和我国本土的道教。在这五大民族宗教中,唯有中国的道教,敢言人的生命是可以“长生不死”的。若从我国历史上的三大宗教来看,儒教学说只重生不重死,认为死是绝对的,终极的;不能考虑,更无法讨论。因此《论语》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未知生,焉知死”?认为生前未知的事情还很多,哪能管得了死后的事情。死是由命运管着,由上天来决定,人是无法涉足,也无力过问的。生命如果有不朽,那就是现世的功德和名誉。
  佛教的学说是建立在“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理论基础之上,确认死是必不可免的。因此,宁愿放弃现世的人事,而专心为死后作打算,藉以逃脱和避免因轮回报应所带来的死生之痛苦。
  儒教和佛教,一个重现世却不能自主,一个不重现世却偏偏要修来世;这与道教“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重生思想产生出明显的差异。道教不仅在认识论和哲学观上同其他宗教文化大相异趣,其独具魅力而又神秘奇谲的仙道修炼学术,也是区别于其他任何宗教最为关键、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那么,道教所提出的“长生不死”之说及其相关的修炼学术,是否有其历史渊源和修炼依据呢?这就要从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和神仙三大流派谈起(详见下表)。
  我们从下表可以看出,吐纳导引术发展至西汉时期,对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武术内功的形成和建立,贡献极大。如果仅从其形成的功法而言,如“六字气诀”、“八段锦”、“五禽戏”和“易筋经”等,其功能效果只能起到调理经脉气血、强化卫气能量的作用;属于传统养生学和传统武学的范畴。而其在仙道学术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却是失败的。
  服食派早期的修炼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吞服自然界的空气和自身体内的元气,因其不卫生又极易造成气滞类的疾病,发展至唐代中叶便被淘汰。另一种是服食各种植物或矿物粉(如玉石粉),实验结果虽然不能使人长生不死,但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战国后期所形成的炉火炼丹术,也是在服食理念的引导下而形成的。由于所炼丹丸中含有矿物质和化学成份的毒素,发展至明代末期终被淘汰。但炉火炼丹的长期操作实践,为我国古代的冶炼技术和化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即是从炉火炼丹的实践中产生的。
  这里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房中派”。古代最初是想从男女媾精的性交活动中,寻找到长生不死的方法,结果发现了性能量(古称男人的性能量为元阳,女性的为元阴,统称为真气)。东汉黄老学派的魏伯阳,参同《周易》中的天文知识和炉火炼丹中药物化学反应的过程,来探讨房中术中的性能量的运炼及气化原理,从而写成了《周易参同契》。该书不仅为后世内丹术的形成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魏伯阳本人亦被后世的内丹家誉为“万古丹王”。然而,内丹术中对性能量的认识,以及在督任二脉上的小周天采炼和运炼方式,均渊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房中术。
  道家学派则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创始人为春秋末年的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尚有关尹、鼓蒙、田骈、列子、杨朱、庄周等。道家学派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即《道德经》)、《庄子》、《列子》、《女子》、《淮南子》等。除此之外,还有《管子》中的《白心》、《内业》和《心术》上下诸篇;以及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经法》、《道原》、《称》、《十六经》等。因该学派以“道”为宇宙本原,故被称之为“道”家。
  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万物而生的宇宙本原。他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并以“道”为核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哲学体系,即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他看来,天地万物皆从“道”产生,整个宇宙有一个演化生成的过程;最后万物还将复返于道。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解释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说,大道是无形的,我虽然称之为道,却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
  关于宇宙本原的“道”,我们从老子的著述中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的涵义。
  1、道为无形无象,无具体规定性的“无”。
  2、道为混成之物(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此物不生不灭(如“独立而不改”)。
  3、道在环形运动着,而且无始无终(如“周行而不殆”)。
  由于老子所讲的“道”,有着以上多种涵义;后人对道的理解也就有了不同,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内部的分化,产生出诸多流派。其中对仙道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大派流,这就是庄子学派和黄老学派。
  庄子学派产生于战国中期,其代表著作为《庄子》一书。该学派继承了老子的“虚无”思想,认为“道”是虚无之实体,能生成天地万物。例如《庄子·知北游》中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这即是说,“道”确实存在,但它超越了感觉,不能用语言和名称来称谓。甚至认为“道”也不能称之为“无”,无总是对有而言的,是相对的;“道”应该是“无无”。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庄子学派提出了“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思想。即齐是非,齐生死的“齐物说”。由此倡导物我两忘的“坐忘”修养法,以便做到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这种修养法的根本宗旨,虽然是为了达到人生逍遥(精神绝对自由)之目的,却为后世清修丹法的形成和失真,产生了极大影响。
  黄老学派也是在战国中期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道家学派。所谓的“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而言。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代表着古代“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在传说中,黄帝常与玄女和素女修炼房中术,故而房中术亦被称为“玄素之术”、“黄道”、“黄赤之道”或“阳道”等名称。从哲学思想来看,在黄老学派内部比较复杂,一般都是在吸收老子思想的同时,又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例如《管子·内业》等篇,便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有物混成的思想,把“道”视作为一种精微之气。
  (1)术数:从广义讲,指天文、历法、数学等。从狭义讲,指占候、卜筮等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推测人事吉凶的法术。
  (2)还丹:这里是指在炉火冶炼外丹时,矿物与药物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规律。(待续)

  黄老学派也是在战国中期,从老子学说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道家学派。所谓的“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而言。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代表着古代“阴阳家”的思想。在传说中,黄帝常与玄文和素女修练房中术,故而房中术亦被称为“玄素之术”、“黄道”、“黄赤之道”或“阳道”等名称。从哲学思想来看,在黄老学派内部比较复杂,一般都是在吸收老子思想的同时,又改造了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例如《管子·内业》等篇,便发挥了老子哲学中“道”有物混成的思想,把“道”视作为一种精微之气,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认为天地万物皆是由这些精气所产生的。又如《淮南子·原道训》中,提出了“道”含阴阳的思想;视道为阴阳二气的统一物。古佚书《道原》则说:“恒无之初,迥同大虚”;这是把宇宙本原的“道”,看作是深远的虚无。
  我们这里所要着重指出的是,魏伯阳为东汉时代的人,张陵也是东汉顺帝年间的人;而汉代则是黄老之学极其盛行的历史时期。因此,魏伯阳以房中术写成《周易参同契》,道教初创阶段以黄老思想为理论基础,以“黄道”之术作为主要的修炼方式,都与黄老学派的影响紧密相关。而黄老学派对老子“道”的各种发挥,却为后世男女双修丹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西汉初年,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对我国传统的仙道文化造成很大冲击。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因其“瘦词隐语,文笔深奥”,难以普及,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道教则受佛教三密加持的影响,又出现了存思、手诀、符篆和咒语等新的修持内容。北魏太延末年,道士寇谦受到太武帝的崇奉,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他首先“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吸取了儒学中的“五常”观念,“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即服气术和导引术)”,并且吸融儒释的礼仪规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对后世道教组织的发展影响甚大,但从仙道文化的发展状况来看,却是历史的随腿。
  隋唐之际,由于汉地佛教禅学和儒道老庄玄学的兴起,使仙道文化几乎陷于停顿状态。特别是在禅宗直入顿悟的实相禅和所谓彻底解脱境界的影响下,炉火炼丹术也被认为是一种至简至易的成仙方法,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广。由于丹药含有化学成份的巨毒,因服食中毒至死者亦不在少数;这便引起服丹者的心理惧怕,使人们逐渐对丹药失去了信心和依赖。入宋以后,以服食丹药成仙目的的外丹烧炼趋于衰微。时至元代,服食外丹之说几乎销声匿迹,已被当成旁门邪道而遭到驳斥。
  正是因为有了魏晋至隋唐时期对仙道文化的误导,以及服食丹药所造成的惨痛教训,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才得以重新受到重视。唐代道士刘知古著述《日月玄枢论》,率先提倡内丹修炼。他在著作中说:“道之所秘者,莫若还丹:还丹可验者,莫若龙彪。龙虎之所出者,莫若《参同契》。”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隐喻了内丹修炼的过程。其说不仅发展了《周易参同契》的内炼理论,对唐末五代钟吕派丹法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末五代,是我国内丹术得以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道教史上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这就是以吕洞宾为首的潭峭、麻衣道者、陈抟和李琪等人。尤其是吕洞宾,在内丹学术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例如宋元时期全真道北派和南派的丹法,均出自钟吕派一系;女丹功法的出现,也始于吕洞宾的传授。
  北宋之际,浙江天台道人张伯端开创金丹派。该派出自钟吕丹法,以内炼成仙为主旨,属于钟吕派续嗣。该派丹法主要盛行于南宋期间,与后来兴起于金初的全真道同源异流,丹法歧异,其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房中术及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故后人称张伯端一系为南宗,王重阳一系为北宗;亦称张伯端一系为全真道南宗或金丹派南宗。
  金丹派南宗的传承,自张伯端传石泰、王邦叔等人之后,石泰又传薛道光;薛传陈楠;陈传白玉蟾、沙道彰、鞠九思、黄天谷等人。张、石、薛、陈、白一脉相承,被后人尊称为“南宗五祖”。
  该派自陈楠起,丹诀之外兼行神霄雷法。至其徒白玉蟾时,门庭始盛,有彭耜、留元长、叶石熙、赵牧夫等弟子。其中尤以彭耜师徒在福州一带影响极大,有本派之靖庐及宫观。南宗虽未建立大教团,入元后宗嗣不盛,门人也多合流于全真道。但该宗诸祖师高徒留有不少丹书典籍,对内丹术的贡献甚大。尤其是《悟真篇》,深阐性命之奥秘,为《周易参同契》以来最重要的丹籍撰述,对全真道北宗乃至宋元以来其余各道派,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两宋期间亦有道士刘永年阐扬《悟真篇》之学,门人称其于南宋初遇张伯端得诀。后刘永年传诀于翁葆光,并公开主张男女阴阳双修。元代道士陈致虚的丹法,亦承衍于此。
  白玉蟾另有一名再传弟子,即元代道士李道纯,其丹法融汇三教,核心要诀为“守中”与“中和”,在丹法中自成一家,被后世道教称之为内丹“中派”。实际上,中派并非教团,也不是什么金丹内炼派系,主要是以内丹理论的著述而闻名于世。李道纯著有《中和集》、《三天易髓》、《莹蟾子语录》、《道德会元》、《全真集玄秘要》等著作,对了解内丹理论有些帮助。
  明代尹真人高第,清代黄元吉,均承其要旨,倡导中派之说。尹真人高第著《性命圭旨》,以论守中要诀,强调儒释道三家合用为上乘。黄元吉著《乐育堂语录》、《道德经注释》等书,其功法讲求中黄直透,以守中为一贯功夫,不用后升前降(即督任二脉小周天运炼)。白云观《诸真宗派总薄》将这些内丹功法统称为中派,亦称:“先天派”。
  金初,我国北方出现了一个新的道派,即全真道。创始人为陕西成阳人王喆,号重阳。他自称四十八岁时遇仙人吕洞宾于甘河镇,授以要道口诀,遂弃家人终南山修道。大定七年(1167)焚庵东行,在山东宁海等地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后称北七真。因王喆曾在马钰家筑“全真庵”自住,故该道派便称名为“全真”。
  王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他在诗中写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重阳全真集·孙公问三教诗》)。并以《道德经》、《孝经》、《般若心经》教众信徒讽诵,强调修真者须先除情去欲,断绝酒色财气,贪嗔爱染,清净心地,以求“明心见性”,即可全真。其修持方法大略可分为“真功”与“真行”两部分。“真功”指个人内在的修养,“须是澄心定意,打迭精神,无动无作,真清真净,抱元守一,存神固霖。”(《正真人语录》)所谓“真行”,即指传道济世的功德,须修仁蕴德,济贫拔苦,拯人患难,与万物无私,并宣传功和行达到两全,即可超离生死,成为真人。
  全真道重阳派发展至邱处机掌教后,因应元成吉思汗之诏,远赴西域雪山论道,进言“敬天爱民为本”,受到成吉思汗的崇敬;遂奉敕掌管天下出家人,使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而至今影响最大者,为邱处机的龙门派。
  宋元之际不仅是内丹术鼎盛的历史时期,也是符箓道派趋于成熟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符箓道派,皆以融合内丹修炼与符法外用为特征。主张内炼为本,道法为用,重视自身内在功力的修炼。其主要道派有,以许逊为祖师的净明派,以王文卿为代表的神霄派,以黄舜申为代表的清微派,以方贫乐为代表的天蓬派。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帝诏令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从此以后,过去江西龙虎山传天师法箓的龙虎宗(正一派)、清江县阁皂山传葛玄灵宝法箓的阁皂宗(灵宝派),江苏句容县传上清法箓的茅山宗(上清派),皆统一于正一派,天师道从此也亦名“正一道”。其他如净明派、神霄派、清微派、天蓬派等符箓道支派,均为正一道所统属之。
  我们从以上所介绍的内容中可以看出,仙道学术的历史发展渊源,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派和神仙三大流派中的房中派。而黄老学派将道家学说与房中术的结合,形成了后世所谓的阴阳双修丹法。庄子学派中的“坐忘”和“心斋”等修养法与隋唐佛教禅宗和儒道玄学的结合,则形成了后世所谓的“清修丹法”。宋元之后,我国道教虽然形成了以正一、全真两大道派为主流的诸多道派,但以内丹修炼为本的“仙道贵生”宗旨,却是道教诸派的共识。因此我们说,古人所谓的“神仙之道”,实质匕则是指“内丹术”而言。或者说,古人得道成仙的主要修炼方式,即是“内丹术”。
  (3)三张:即张陵、张衡和张鲁。
  (4)五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5)还丹:这皇是指内丹修炼,能使精气神互化融合,复返先天纯阳之体。这种互化融合,复返先天的功能和过程,即称为还丹。
  (6)龙虎:内丹修炼中,古人常以龙喻为元神,以虎喻为元精:并以真意降龙伏虎,使之交融合一而成丹。
  (7)雷法:宋代清微派用以修炼和发功治病的指诀。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