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仙山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缠丝拳的修炼4步法-陈伯华_步法-轻身-重庆市-拳法-



核心提示:编者:缠丝拳是运用缠丝劲以柔克刚的拳术,也称缠拳,作为武术门派,亦称缠门、缠丝门、残门等,有近300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1989年,缠丝拳载入地方武术志《四川武术大全》;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昌缠丝拳”是重庆市第一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拳派。 学拳有三种境界,低可健身,健身为“法”;中可防身,防身为“术”;高可修身,修身为“道”。学拳到功成要经历几个阶段,每段主修什么内容?缠门

原题:缠丝拳的修炼4步法-陈伯华
词频:轻身,拳法,步法,舍身,重庆市,武术,套路,修炼,阶段,意指,功夫,训练,螺旋,修练,实战,轻灵,境界,豌豆,神韵,基本功


编者:缠丝拳是运用缠丝劲以柔克刚的拳术,也称缠拳,作为武术门派,亦称缠门、缠丝门、残门等,有近300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1989年,缠丝拳载入地方武术志《四川武术大全》;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重庆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昌缠丝拳”是重庆市第一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拳派。 
  学拳有三种境界,低可健身,健身为“法”;中可防身,防身为“术”;高可修身,修身为“道”。学拳到功成要经历几个阶段,每段主修什么内容?缠门先贤总结出学习缠丝拳的四个步骤:“定身定步、随身随步、轻身轻步、舍身舍步”。企学者需按“四步法”前行,则五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最终,功夫上身。 
  一、定身定步 
  第一步是练“形”,主要是基本功训练阶段,由形入道,为学习缠丝拳的筑基阶段。 
  定身定步:意指手型、定步、定桩等基础训练。学写字先要掌握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偏旁、部首的写法,再练习楷书、行书、行草乃至草书。拳法与书法同源,文武相通,初学拳应先练习基本功。法门以正为先,身法固形五要:虚领顶劲、含胸拨背、沉肩坠肘、圆裆合膝、气沉丹田。如此,上盘轻灵,下盘沉稳。古拳谱《缠门打经》要求:“立身犹如架屋立柱之势,任其前后左右反正偏侧,其势不能动摇,乃成身法”。“两足落地犹如猛虎下山之势,乃成步法”。练拳习步,重点练好手型(掌、拳、指)、定步步型和定桩等。有所成就之后,再练螺旋劲、寸劲试力,这是站桩换力到贯劲的过渡,是由静到动的转换。 
  二、随身随步 
  第二步是练“顺”,主要是套路、活桩练习,外求准确圆活,内修练精化气,为学习缠丝拳的初级阶段。 
  随身随步:意指拳势正确,活步走架的形态。活步法则:起步不过寸,落步如定钉。套路进退步法走螺旋,转身换步,浮沉吞吐,闪展腾挪,圆活顺畅。初练套路宜矮桩进步,实战中可用高桩,以求轻快灵活。加强螺旋步走转功和穿桩的练习,运用于活步练拳与实战之需。练拳先“外三合”形体平衡,再“内三合”阴阳平衡,内外六合,整劲上身。再经过老师拆手后的对抗性训练,初步掌握踢、打、跌、拿四技法。 
  学套路和外功技艺几年之后,有明师指导的可进入修炼内功,内功修炼方法众多,但是,内功心法难教也难学,非师父口传身授不成。 
  三、轻身轻步 
  第三步是练“劲”,外求拳法神韵,内修练气化神,为修练缠丝拳的中级阶段。 
  轻身轻步:意指身步轻灵,神形兼备的拳法神韵。拳谚云:“拳打万遍,神理自现”。轻身轻步是练家功夫高水平的体现,只能意会,长话短说难概其全。“轻身轻步”之我见,重在四要:一要明师指教,二要系统真传,三要坚持常修,四要对抗训练。练悟结合,达到手、眼、身、步法的协调,精神、气、力、功的修为,阴阳中和,拳学综艺升达高端。缠丝拳大师姚玉堂把豌豆铺在地上,行拳走架如履平地,豌豆一粒未烂,可见其轻声轻步功夫绝伦,后辈还无人所能企及。练家随着功夫增长,见多识广,自会在各方面感悟提升,达到“可以会客了”(实战博击)的水平。 
  武术家与艺术家一样,个性体现在技术上就是拳法风格,更是其人品、武功、修为的综合展现。 
  四、舍身舍步第四步是练“巧”,追求法无定法,拳与道合的境界,为修炼缠丝拳的高级阶段。 
  舍身舍步:意指全身是手,法无定法的神功境界。功达法无定法的关键是修炼得法、掌握窍要。清代内家拳大师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指出:“拳不在多,惟在纯熟”,熟能生巧变化多。缠丝拳高明之处在“巧、变、化”三字经,巧:巧于机智勇敢,技艺娴熟;变:变于精通妥当,完善灵活;化:化则神秘穷净,隐藏经常。当全身之法相合谓之“舍”,自身何处触敌,即为向敌之锋,随意而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是武术家能达到的最高技击水平。 
  学拳千人万人,学成十人八人。缠丝拳易习难精,精者足以至用,舍身舍步之武学奥秘仍在少数人手里。 
  艺无止境,习武修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