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道学命理术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安阳是归藏易的发源地_周易-卜辞-甲骨-殷墟-



核心提示:安阳是"归藏易"的发源地内容摘要:由于"归藏易"年代久远,且已亡佚,归藏易发源何地,众说纷云。本文从有关文献中旁征博引,以不争的事实证明,"归藏易"确有其书,且盛行于殷商时期,是当时社会实践的指导性文献,故有"归藏易"又名商易和殷易之说。在此基础上,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寻找"归藏易"的踪迹,列举了大量的刻录在甲骨上的占卜内容,说明这些内容就是殷商时期的先哲运用"归藏易"进行占卜的案例

原题:安阳是归藏易的发源地
词频:甲骨,卜辞,占卜,殷商,殷墟,出土,周易,甲骨文,数字,序数,刻有,时期,龟甲,文中,遗址,卦象,亡佚,盛行,文化


安阳是"归藏易"的发源地

内容摘要:由于"归藏易"年代久远,且已亡佚,归藏易发源何地,众说纷云。本文从有关文献中旁征博引,以不争的事实证明,"归藏易"确有其书,且盛行于殷商时期,是当时社会实践的指导性文献,故有"归藏易"又名商易和殷易之说。在此基础上,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寻找"归藏易"的踪迹,列举了大量的刻录在甲骨上的占卜内容,说明这些内容就是殷商时期的先哲运用"归藏易"进行占卜的案例记录。在殷墟出土甲骨上发现有易卦的数字卦,呈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共三十三卦,且甲骨卜辞的内容呈系统化、广泛化,集中化趋势,并占出土甲骨文的99%,说明甲骨卜辞即是"归藏易"的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有出土文物可考、有文字可证的最早的唯一典籍。因此论证了安阳是"归藏易"的发源地
中国古有三易,即"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史记"载:“纣囚西伯羑里”、“文王拘而演周易”,使安阳的羑里城成为"周易"的发祥之地已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连山易"、"归藏易"年代久远,并已亡佚,"连山易"、"归藏易"发源何地,众说纷云 。近百年来,在安阳殷商古都的殷墟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15万片之多的甲骨文,使殷商"归藏易"初显端倪。本文运用100年来甲骨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结合易学研究,经过认真考证认为,安阳是"归藏易"的发源地。
一、"归藏易"考
"归藏"一书,"周礼•春官•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山海经"曰:“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桓谭"新论•正经":“"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王充"论衡"也曾论及,"论衡•谢短"注曰:“"易"有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 杜子春、郑玄也曾注过,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又"周礼•春官•太卜"注曰:“"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又注引“杜子春云:‘"归藏"’黄帝易。”",而"汉书•艺文志"未载。"隋书•经籍志"说:“"归藏",汉初已亡,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以本卦尚存,故取贯于"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孔颖达曰:“孔子曰:‘吾得"坤乾"焉。’殷易以坤为首,故先坤后乾。”贾公彦曰:“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又曰:“殷以十二月为正,地统,故以坤为首。”"归藏"又号为"坤乾",在卦序上先坤后乾,以坤为首。古代儿童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中也有"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的字句,因此我们认为,"归藏易"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只是现已亡佚,且可考资料不多。所以,从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寻找"归藏易"的一些相关线索,应是目前探索"归藏易"源头的可行之路。
二、"归藏易"即“殷易”,为殷商时期占卜活动的理论根源
1、"归藏易"即“殷易”。郑康成曰:“殷,阴阳之书存者有"归藏",是亦以归藏为殷易矣”。"归藏易"历来有属于“黄帝易”说和“殷易”说。黄帝之时尚无文字,即使有也不过只是简单的符号,不大可能用以记录长篇的语言。而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易”字,该字形表示龟卜中的甲骨龟版和“三兆”的意象,这些当属于“易”的内容。因而该“易”字为殷人所造,所反映的乃殷人龟卜之事,故"归藏易"亦即“殷易”的存在应是可信的。西周时太卜仍在掌握和使用"归藏易",春秋时孔子在殷族后裔的宋国曾征集到“坤乾之书”即“殷易”,说明“殷易”至西周和春秋时仍在流传。它的彻底失传当是在战国乱起和秦火以后。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安阳古称殷地,因此,商代的这个时期称为殷商时期,安阳称殷商古都,历八代十二王,达255年,"归藏易"曾于殷商时期盛行,所以被称为"殷易",其功能主要用于占卜。反之,"殷易"就是当时流传古都安阳的"归藏易"。
2、"归藏易"指导着殷商时期的占卜活动。我国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占卜活动就已经流行,商代是占卜活动极为盛行的时代。当时几乎事无巨细,都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吉凶。近百年来,在安阳殷商古都的殷墟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15万片之多的甲骨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宝贵资料,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占卜活动已经十分普遍和规范。
从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出的甲骨卜辞看,占卜用的材料非常讲究,主要是龟甲、兽骨。龟甲主要用龟的下甲或叫腹甲,有时也使用龟的上甲或叫背甲。兽骨主要使用牛的肩胛骨,也有其它动物如羊、猪的肩胛骨,还发现有鹿角等,这些甲骨都是经过筛选、加工,才使用的。
龟甲的加工,从出土情况看,有的龟甲,整个不动,只要打平即可。有的将龟甲壳从上甲和下甲连接处锯开,使它的平整部分留在下甲上,再削平边缘,使之形成比较平整的弧形,而上甲都要从中间脊缝处剖成两个半甲,再把半甲的凸凹部分和首尾两端削平。牛的肩胛骨则把它加工成上窄下宽的形状,将其整个刮平。其它用骨要求大致相同。
在占卜之前,对加工好的甲骨,先要钻凿,占卜时用加热的金属器件在钻凿处灼烤,待发出爆裂后,有了兆纹,即告占卜成功。正面爆裂的纹路,即卜兆,贞人就根据兆纹,来判断所问事务的成败与吉凶。之后,将其进行的情况和结果契刻在甲骨的正面,叫卜辞,当然也有刻在反面的。
一篇完整的卜辞,一般包括四个部分:包含叙辞、命辞、占辞、验辞,通常情况下还包含序数(或卜数)和兆辞。叙辞也称前辞,指整条卜辞前面记卜日和贞人名的文辞;命辞也称贞辞,因常以贞字起句之故,乃命龟之辞,是占卜的事类,也是卜辞的中心部分;占辞是视当坼定吉凶从而决定事情是否可行之判断和预测,属于占卜的结论部分,它与兆辞有区别,兆辞的构词法每每是一定的,因有约定俗成序数一二标明了先后灼龟二次的次序。但必须指出,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者包括序数等都具备的完整卜辞型式,其实并不太多。叙辞、问辞、占辞、验辞。字数也多寡不同,多则近百字,少则三、四字,一般都在二、三十字左右,在已发现的甲骨卜辞中,一般验辞较少,前三部分较多,多数卜辞只记有其中几项,如或记叙、命、占辞和序数、兆辞几项,或记叙、命、验辞和序数几项,或记叙、命辞和序数、兆辞几项,互有省略。
由于"归藏易"盛行于当世,且很规范,所以占卜家所遵从的范制应该都来源于"归藏易"。
三、甲骨卜辞即运用"归藏易"占卜的案例记录,是殷商时期的主体文化
据"甲骨学一百年"载: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其性质类别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5大类:
1、甲骨卜辞。内容大都以殷商王朝武丁以来下至商末各时王的占卜行事为主体,也包括数量不等的其他贵族家支的占卜记录。甲骨卜辞通常是在贞人灼龟命卜后,以一定的公文形式在甲骨上刻写下的相关文辞。每一条卜辞就是一个运用"归藏易"进行占卜的案例。
2、与占卜有关的记事刻辞
这类刻辞专署甲骨卜材的前期准备之事,如卜材的来源、甲骨的贡纳、整治及检视者、签名者等等。
3、特殊记事刻辞和一般性记事刻辞
这类刻辞一般都与甲骨占卜毫不相关。大抵属于铭功旌纪或颁事信凭意义的书刻文字,主要有人头骨刻辞、虎骨刻辞、或牛头骨刻辞、鹿头骨刻辞、牛距骨刻辞、牛胛骨刻辞、骨符等等。
4、表谱刻辞
这类刻辞主要有“干支表”、“祀谱”、“家谱刻辞”等,起备览查阅之用。表谱刻辞的载体,有单独刻于一骨或一甲上的,也有刻在己卜用过的甲骨或废弃骨料上的,还有的夹杂在甲骨卜辞之间,而后两者往往属于习刻或仿刻之作。
5、习刻
习刻之作为仿刻之作,通常是字体歪斜,书体浮浅,结构松散,大小失调,文不成句,行款紊乱,奏刀稚嫩,通版章法更无从谈起,内容凡卜辞、记事、干支表等等均有。用料一般都是利用废弃骨料或卜用过的甲骨。
大致说来,卜辞是殷墟甲骨文的主体,约占到99%,后4类合起来只占到1%左右,其中第三类最少,第二、四、五类的数量,均比第三类多出好几倍。可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化就是易经文化,即盛行于当世的"归藏易"文化。因此说,"归藏易"文化在当时占主导地位。是殷商时期的主体文化。

四、"归藏易"易卦的表现形式——甲骨上的数字卦
"归藏易"在甲骨上的表现形式是由数字来表示的,许多甲骨上刻记有易卦,现已为考古界认同。在殷墟遗址四盘磨村出土的有数字卦象排列的甲骨有十二块,上刻有数字易卦十六卦。其中,1950年春在四盘磨村Spn小坑内发现一块卜骨,上刻三组易卦,即“+)( +∧+∧,)( ∧∧ )( +,+ +∧∧∧”三组,读“七八七六七六,八六六五八七,七五七六六六”。分别为未济、明夷、否卦,1967年-1977年,又在殷墟小屯村中、北、南先后发掘出14块刻辞甲骨,其中甲骨十片,卜甲四片。1973年出土一块卜甲,上面文字和“易卦”排列有序,为以往所罕见,是目前较为完整的“易卦”卜甲珍品。上刻有三组易卦,即右上为“∧+)( 九 ∧)(”,右下为“∧+ —∧+九”,左上为“+ +∧+∧∧”。右上读为“六七八九六八”,右下读为“六七一六七九”,左上读为“七七六七六六”,分别为蹇、兑、渐卦。在殷墟甲骨文中易卦发现较多,其它地方如江苏海安县青敦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松泽文化骨角,上刻有“≡×≡≡∧ ,∧=≡×≡—”两组重卦卦象。第一组读为“三五三三六四”,第二组读为“六二三五三一”。分别为遁、大壮卦。在歧山周原也发现了不少甲骨文数字卦象。周原齐家遗址出土六号卜骨上面刻有“—∧—∧∧)(”,背面刻有“∧)()(——)(∧九≡∧ ”“∧)(≡∧∧∧ —)( ∧)( ∧)(==”等六组数字卦。沣西张家坡遗址出土卜骨上刻有“∧)(=)(——,)(=∧)(——,∧∧)(=∧,∧—∧∧∧—,=∧—=”等五组数字卦象。甲骨文数字卦经张政烺先生收集整理为三十三个数字卦象:坤、巽、兑、艮、离、乾、坎、益、节、涣、未济、大壮、无妄、升、蛊、乾、屯、小畜、明夷、未济、既济、艮、恒、蒙、否、剥、比、丰、中孚、渐、夬、震、坤。
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石器等器物上也发现刻有数字卦象,这些卦象与甲骨文上的数字卦象基本相同,都是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数字卦的写法也相同,数字卦有三字组,有四字组,有五字组和六字组。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和文章,甲骨文中已经有六十四卦中常见的贞、祸、亡、凶、吝等字,已有“天干”、“地支”、“五行”,并且有完整的“六十甲子”,以“六十甲子”来记载卜辞。甲骨文中还有明显的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的四象记载,比如甲骨文中“启龙”、“告龙”均为东方苍龙。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