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青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以人为中心的学问。刚刚读了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里面说到中国历史写作有三种体裁,一种是记事,比如《尚书》;一种是编年的,比如《春秋》;还有一种是写人的,比如《史记》。他说中国的历史以人为中心,跟西方历史学的以事情为中心不一样。在我看来,钱穆先生这个说法,本身是有问题的。但是,关注人、写人乃至知人论事,这确实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传统。
  鲁迅写文学史的时候,特别关注经济、社会和文学表现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那就是读书人的心态。它作为一个中介,上可以把握整个思想文化潮流,下可以理解社会文化生活的状态。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就是这么写下来的,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还有一篇演讲,即《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另外一个例子是,鲁迅给老朋友许寿裳念中文系的儿子许世瑛开了一个阅读书目,十二部入门书里面,没有一本诗集、文集或小说、戏曲,带有很明显的鲁迅个人的趣味。他特别强调作者的环境、经历和著作之间的关系,因此他开的书是《历代名人年谱》、《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以及《世说新语》等等,这些都是让你知人论事的。了解人,了解敏感的文人,了解文人的生活方式,进而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乃至文化创造,这正是现代人读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

  ■读书时要找比你聪明的人跟他“打”

  第二个问题,关于两种阅读策略。读书做学问有两种姿态,一种是居高临下,另一种是高山仰止。这两种阅读方式,会影响到你的思维和写作。前一种把古人想得太笨,写文章时气势如虹;后一种把古人想得特伟大,这样的阅读和写作倾向于体贴入微。

  徐复观先生抗战胜利以后以少将军衔退休做学问,是新儒家的一个代表人物。1943年,在重庆,他还是蒋介石的随从秘书时,曾穿着军服去向熊十力请教。第一次去,熊十力给他开了个书单,让他回去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早就读过了。熊十力很不高兴,说回去再读。他又读了一遍,再找熊十力,说这本书这个不对那个不好。熊十力说,你怎么能这样,任何一本书,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你为什么专挑坏的,这样的话,你读百部千部都没有益处。读书要先看他的好处,再看他的坏处,才能有收获。徐复观说,这一个当头棒喝,对他来说简直不得了,让他起死回生,让他知道什么叫读书,此后懂得怎么虚心向学。

  读书,假如是为了自己精神愉悦,那么尽可以选择你认为最优秀的古人,跟他交朋友,朝夕相处,对话聊天。这就是古代所说的“尚友古人”———往上追溯,跟古人打交道,做朋友。读书做学问,确实有人专门找比自己笨的打,那是很带劲的,但没有多大意义。找比你聪明的人,跟他打,以后你会自然而然地向他靠拢,在精神上、趣味上会有所提升。

  ■代代相传的教授故事,是大学精神传承之关键

  第三个问题,老一辈学者为人处世,往往特立独行,很有欣赏价值。专业上我们不担心,总会做得越来越好的;但是,校园里面代代相传的教授们的故事,是这个大学的无形资产,是大学精神能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关键所在。假如有一天,我们这代人,专业上做得不错,但没有故事可以给学生流传,那是很可惜的事情。

  下面我来谈三个人,都是浑身都是故事的。

  一个是黄侃。他有这样的诗句:“此日穷途士,当年游侠人”。辛亥革命以后,不再搞政治,而转入专业研究的,有很多人。黄侃就是其中一个,日后成为著名的语言学家。除了专业,他更有名的是“骂人”。据说他上课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骂人,剩下的三分之一谈学问,真的学问。他的性格、才情更像是晋人,课余时间,带着自己欣赏的学生到名胜古迹喝酒吟诗,这样的风流潇洒,今天再也没有了。但是狂傲的黄季刚先生,做学问时非常谨慎。最能体现其“扎硬寨打死仗”治学风格的,莫过于点书。要求学生点“十三经”,除了具体的学识外,更是训练一种小心翼翼的读书习惯。他做事凭性情,不受社会规则束缚,写文章却特别慎重,本设想50岁以后才专门著书,可惜50岁那年他去世了,所以留下来的,大部分是手稿。
    作者:陈平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