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何日生:用信仰拯救传统文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正在探头探脑之际,何日生从后面过来,抓住记者的胳膊,错愕间,他高兴地说:“老朋友了。”
      彼此只见过一面,中间还隔了好几个月。为打这样一个招呼,何日生离开餐厅里的座位,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其实,他完全可以坐在那里,远远地喊上一声。
      何日生常来北京,每次下榻的那个酒店很小,出租车都不认识,终于,有个司机说他知道,因为常在附近小区趴活,然而,他却错过了路口,最终不得不绕了很大的一个圈子。
      在台北,何日生知名度很高,是著名的新闻主持人,曾留学美国,以后任电视新闻主管,他拍摄的《清水之爱》荣获2004年国际艾美奖。然而,在荧屏上度过了15年的辉煌后,他毅然放弃了这一切,成为终身慈善者。
      是什么,令何日生做出这样的抉择?在一个因利益牵扯而变得异常纠结的现代社会中,何日生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为善之道,真的是一种解决方案吗?
      何日生语速很快,但充满哲思,更重要的是,他能将东西方对于生命、历史、社会等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当飞速的发展日渐迷离了我们的内心与双眼时,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思考就显得尤其有价值。
      自由主义非通途
      晨报:您在美国留学过,对现代哲学很熟悉,那么,为何要选择这样似乎传统的解决方案呢?您真的认为善是解决之道?
      何日生: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在于太强调制度,而忽略了人格与人本。制度很重要,这种结构性宏观的思考能让我们得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但过分强调,也会带来人被制度所分裂、人格被物化等问题。只有制度思考,没有修身与修心的东西,现代人就失去了与内心对视的功夫,虽然聪明,却无法达成生命的智慧。
      晨报:但在整个现代化历程中,鲁迅、胡适等先贤不一直在致力于拓展自由主义的道路吗?
      何日生:自由主义通过观察、分析、批判等方法来认识世界,这是有价值的,但它也会带来撕裂感,当我们面对妈妈的爱时,我们怎么证明它?又如何像分析标本一样分析它?如果不懂得孩子呱呱坠地时为人父母的快乐,你无法懂得母爱。所以我的意见是不批判,批判必然产生裂痕和对立,事实上无法解决问题。
      信任才能达成理想
      晨报:但从逻辑上看,批判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
      何日生:我的意见是不批判,但要以身作则。批判造就裂痕,台湾就是例子,大家都在批判,彼此之间对立严重,互不信任,至今伤痕无法弥合,可问题解决了吗?当然,不能回避问题,否则就是“乡愿”,你可以指出错误,但要心中怀爱,不怀爱,不批评。世界仿佛是杯子,必然会有缺角,可有了缺角,它就不是圆的了吗?荣格说过,人的执著不可能被改变,只可能用另一种情绪转化。一个人吸烟,你整天批评他不讲卫生,这就能让他戒烟吗?靠批评来逼迫别人如何,效果有限。
      晨报:那么,如何才能让他戒烟呢?
      何日生:欲望无法消灭,关键是要将它转化,之所以没转化,因为没有形成适当的场域。在台北,一个13岁就吸毒的人,40多岁时来当志愿者,8个月就戒除了恶习。因为在适合的场域中,他得到了满足,找到了欲望的替代物。一个富豪花100万买衣服,是花钱,捐100万给穷人,也是花钱,有了适当的场域,他就会去行善。
      营造善的场域
      晨报:可靠“劝善”在现代社会中行得通吗?
      何日生:劝没有用,爱要实践。只有你亲手握住苦难人的手,拥抱他们,看到他们的痛苦,才能激发出你的慈悲心。现代人生活在“公司-饭店-豪宅”间,看不到别人的艰难,无论怎么“劝”,都没有意义。但当他到一线,亲手把物资交到受难者手中,爱的场域就形成了,在这个场域中,他自己得到了爱的教育,道理很简单,社会的存在决定了人的存在。
      晨报:您说的场域,指的是什么?
      何日生:举个例子,“汶川地震”时,我们组织受灾群众煮热食,当地一些人不以为然,觉得有方便面,何必搞热食?但当我们走进帐篷,对遭遇灾难的人说,我们和更多的人希望得到帮助。他们说什么也不会做啊,怎么帮助?我们说,只要来帮忙切切菜,就是帮助。于是,通过热食,受难者成了志愿者。一位叫江世彦的女士,她的女儿遇难了,她两周不吃不喝,也不说话,埋头给女儿写信,说女儿在世时喜欢帮助别人。我们劝她,应该把女儿的善行延续下去,后来她加入了义工队伍,给其他受灾群众煮热食,过了几天,她大哭了一场,就这样,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她也帮助了自己。
      善的力量不可忽视
      晨报:人性善是客观存在的,但人性恶也是客观存在的,面对现代化的重重困境,善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它真能改变世界吗?
      何日生:善的力量很大,只是我们没有看到它的力量。在今天,大家都知道证严上人,她倡导的慈善理念影响深远,善行已达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陆也出版了她的书。但你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吗?30多年前,中国台湾的医疗条件很差,医疗费贵,普通人看不起病,证严上人和她的5名弟子发愿每天多缝一双婴儿鞋,一个月可以卖700元钱,一年8000元,这样就可以帮助一名难产妇女,受过帮助的妇女每天捐5毛钱再帮助其他人,就这样,爱在不断传递中,影响越来越大,到后来大家捐款建立起了医院。再比如缅甸受风灾的难民,我们帮助他们种子和粮食,收获时,每家煮饭前先抓出一把米,说这是给更穷的人的,就这样,几千户一年下来,他们凑了非常多的粮食,从手心向上的受恩者,变成了手心向下的施予者。善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信念,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关键是否被唤醒,当这样的善都被唤醒时,怎么不能改变世界呢?
      现代社会需要重建信仰
      晨报:靠这种经济学上的“施惠偏好”能走多远?
      何日生:所以说要“恒持刹那”。表面上看,慈善很简单,但没有深厚的思想与价值体系支撑,是无法达成的,因为善念转瞬即逝,要变成持续的行为,就要有信仰的力量。
      晨报:但问题是,在“泛伦理社会”的文化背景下,传统只为我们提供了道德这一低层次的终极关怀,在这样的基础上,能建立起符合时代需要的信仰大厦吗?
      何日生:任何文明都有信仰,都有终极关怀,这是我们必须继承的积极成果。确实,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不太关注超越界,这个超越界指灵性,人在世俗生活外,还存在着灵性生活,世俗生活以欲望为尺度,得到就快乐,不得到就痛苦,但那并不是生命的本质,生命还应包括爱、尊严、自我、智慧等。我们传统文化对此关注太少,所以要重建信仰。
      片面弘扬国学无价值
      晨报:今天到处在弘扬国学,为何成绩有限?
      何日生:在信仰重建过程中,两方面内容特别重要,一是要能实践,二是要有足够的力量。传统文化要解决现代化的问题,必须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此外,任何传统文化都有多种价值观,如何激清扬浊,让不同的价值观协调起来,这就要有伟大的思想家出现。一味地宣传传统文化,意义有限。
      晨报:大陆社会正处在转型期,这个转型中,如何避免出现混乱?
      何日生:台湾在后李登辉时代,一度很混乱,因为那是失去典范的时代,一切都开放了,变得不确定了,价值多元到几乎撕裂的地步,受日、美两国文化影响很深,传统文化基座不坚固,就像漂浮的冰山一样,一会儿向这边,一会儿向那边。大陆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积淀深厚,堪称是屹立不摇,只要重点解决好传统文化的拓展问题,混乱的局面不大可能出现。
      作者:陈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