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汤一介:文化自觉与问题意识(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它的意义在于赋与“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应该在其生活实践中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提高自己,这样才可以实现自我的超越,使其自身达到“同于天”的境界。

  (二)当今社会所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较之于“人与自然的矛盾”更为复杂,它不仅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群”、“社会群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而且扩而大之还有“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例如,由于过分地对权力和物欲的追求,造成社会的不公、贫富的差距不断拉大(部分“农民无地”、“居民无房”、“公民无业”),众多官吏贪污腐化,欺压老百姓,造成社会的冷漠,帮派林立,黑社会猖狂,使社会陷入“道德真空”、“信仰危机”的局面。如何能使我们的社会走出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状况,实现“社会的和谐”。“社会和谐”当然要从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多条路径共同协力才能实现,但借助传统文化的资源无论如何是一不可缺少的途径。因此,我认为孔子的“仁学”能为我们提供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源。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说:“道始于情,性生性”。意思是说,人与人的关系初始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而这种感情是人的本性所要求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出发点。孔子弟子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这种“爱人”的品德从可而来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出发点,“爱亲则方其爱人”但“仁爱”不能停止于此,必须“推己及人”。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行“仁政”。“仁政”在《孟子》书中讲得很多,意义也很广泛,最基本之点应是他说的:“民之为道也,有桓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意思是说:对民的道理是,要使老百姓都有一定的稳固的产业,他才能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固定的产业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所以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行“仁政”首先要使老百姓有自己的土地。费孝通先生说:“我有一次与胡耀邦在一起谈话,他表现出一种重视家庭的思想,把家庭看成社会的细胞,他的这个思想是实际里边出来的。我是赞同注重家庭的重要作用的,这个细胞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的农业生产在人民公社之后回到家庭,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一下子就解放出来了。”可见,孟子的“制民之产”是一种民本主义思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民为本”,我们真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使民有恒产,这大概是建设“和谐社会”同时也是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如果以“合天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思想资源,以“同人我”(人我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内外”(身心内外合一)来为解决“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提供思想资源。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内外压力,特别是人们无止境的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自杀、杀人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扭曲,已经成为社会病,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道德沦丧,致使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对此,儒家的“修身”可以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闻道反己,修身者也。”意思是说,知道了“道”,就应反求诸己,这就是“修身”。《大学》这部书更是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对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大学》中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喜皆是以修身为本,其本就而未治者否矣。”这就是说,儒家认为每个人(自天子以至庶人)的道德修养好了,那么“家”可以齐,“国”可以治,“天下”可太平,如果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本根本混乱了,要想把“家”、“国”、“天下”治理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如何“修身”呢?《性自命出》中说:“修身近至仁”。修身应该以“仁爱之心”为指导。如果能作到自己的为人行事能以“仁”为指导,那么真是“仁者无忧”了。做到“仁者无忧”的境界,其身心内外必是和谐的。所以朱熹说:“但能致中和于一身,则天下虽乱,而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害而为安泰;其不能者,天下虽治,而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害而为乖错。一国一家,莫不然。”(《中庸或问》)如果自我的身心内外中正和谐,即使天下大乱,它对自己身心的安宁 康泰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自己的身心内外不能中正和谐,即使天下治理得很好,自己的身心也将是不安宁和错乱的。正像张载的《西铭》开头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做人必须以“仁爱之心”对人、对物;这样你才可以作到“存,吾顺世,没,吾宁也”,人活在世上应尽责尽职,离开人世时将是很安宁的。这就是说,人有个身心和谐的“安身立命”处了。儒家追求身心和谐的“安身立命”处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和谐社会”。所以《中庸》中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知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与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我们学习、阐发古来圣贤的思想,是为了能得到一些智慧的借鉴,以为今日之社会福址,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得可贵的思想资源,当然古今并不会全然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应用这些思想资源,给它以现代诠释,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应是我们的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中华民族虽是一有长达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我们的使命是不断革新我们的社会,而对全人类作出特有之贡献。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