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馊主意:动漫演绎戏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星岛环球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林风眠作品《戏曲一景》


  五年后,中国的家长们或许会发现孩子们正在观看的动漫节目竟然是中国的传统戏曲。据报道,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7月30日启动,《四郎探母》《三岔口》《十五贯》《牡丹亭》等传统大戏将制作成动漫片搬上荧屏。
  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此番戏曲联姻动漫的被认为是对经典的时尚演绎,显然希望依托动漫产业的兴起,在进行保护的同时开发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做法很有创意。实际上,这样的结合无异是强扭的瓜,想得到甜头并不实际。
  所谓的创意该是从央视《快乐驿站》节目得来,快乐驿站将相声结合动漫,把经典相声演绎得“有声有色”,效果是成功的。相声的魅力在于想象,动漫的编制人员以经典为基础,发挥想象力制作出来的动画,将一些只能意会的味道,有所呈现于观众面前时。可以说,这一做法加强了相声的魅力,尽管人们的想象力各不相同,毕竟是较为贴切的。也正因如此,《快乐驿站》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戏曲与相声不尽相同,戏曲讲究说念唱打,比起相声来,单从人员上讲,就复杂得多。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不是那种随便在街上摆开架势就能卖的艺,需要在一定的场合内,通过特色服饰,器乐搭配,演员精湛演出,给人带来视觉感官上的享受,更为重要的是,对同一出戏,还会因为环境场合的改变,演员的改变而有着不同感受。显然,戏曲营造的是气氛。戏曲之百看不厌正是因为观众每一次观看都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感受。源自生活又具有一定的虚拟性,程序性又显灵活,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而动漫可表现强大的想象力,可以在时空中纵横,却往往只能只能调动一番感受,动漫是属于童心的,更不可能如戏曲般反映沉重人生。
  用动漫演绎戏曲,挂在保护文化遗产之名下,暴露动漫创作者思路贫乏,耍小聪明,自以为得计,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伤害。利用戏曲的故事情节,换一新包装,这跟要求戏曲演员穿时装进行演绎一样,韵味上格格不入。更为致命的是,一旦这样的李鬼被包装称李逵,被推行到孩子们中娶,孩子们习惯于这种动漫戏曲,以为这便是正宗,哪怕有一天在某个戏棚看到真真正正的戏曲时,李逵就真的变成李鬼,货真价实就被当作伪劣假冒来指责。
  戏曲作为传统文化,其生命力在现代社会中变得羸弱,这类以保护之名进行的折腾,无非商业野心,确定无疑的是要把祖屋给刨地三尺方肯罢休,看不出半点真心保护。文化并非一成不便,需要不断吸收融合,生命力才能焕发新生,只是这类强行结合的所谓时尚,结出的必定是怪胎,因为这种结合从一开始就从铜钱的方孔中看待戏曲,无视戏曲的价值特点。错误的知识宣扬导致了错误的认识以动漫的形式从孩子身上便开始,有多少人会关心真正的戏曲?又有多少人肯再去从事本来就日渐式微的这一行当?把生命的活力之源断裂了,所谓的保护文化遗产,又从何说起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