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软实力:补齐中国大国复兴的“短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信息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国人民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活动中所展现的脊梁坚挺、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及人道主义的光芒,令海外媒体由衷赞叹。德国《明星》周刊认为:“中国在救灾中的表现赢得了世界的尊敬。”马来西亚《星洲日报》由衷评价:“中国在灾难中展现了自信,凝聚了全国的民心,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赏,在奥运来临之前,为自己先赢得了一面令人肃然起敬的金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高度称赞中国在面对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韧性和勇气”。   而中国政府允许世界各国媒体自由赴灾区采访的开明态度,以及接受并请求国际救援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赏。结合此前中国政府主动邀请国外媒体记者赴西藏了解3•14暴乱真相的做法,有观察家指出,这不是中国对外形象成功转型的单一事件,更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越来越自信、成熟的表现,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抗震救灾凸显中国部分不俗“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一国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基本路线和发展战略的执行力、国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是通过吸引力或同化力影响他国而实现本国目标的能力。   “软实力”能增加一国在世界上受欢迎和认同的程度,世界大国都非常重视“软实力”建设。美国是成功运用“软实力”的国家之一。美国早在建国后不久,就先后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门罗主义、“门户开放”政策等,在国际上树立了与老牌殖民国家不同的形象,使美国当时的国际吸引力大为增强。而任何一个国家,一旦其“软实力”被严重削弱,无论她有多少“硬实力”,都无法逃脱衰败的命运。   我国有着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在很长时间内引领世界先进文化,有着不俗的“软实力”。但是,由于思维的僵化和一味排斥外来文化以及其他历史原因,我国“软实力”在近代远远落后于世界。而这种缺乏“软实力”的国际交往,往往会给弱势一方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令世界瞩目,而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的一系列快速有效的举措更是提升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认识。更多此前的批评者对中国政府在地震发生后惊人的反应速度、信息公开和果断的开放,以及中国人民之间的仁爱互助精神表达了钦佩。   媒体分析家指出,近年来,亚洲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菲律宾的台风、印度洋的海啸、巴基斯坦的大地震和缅甸的热带风暴。在任何一场灾难中都未曾看到过像中国这样举国动员的能力、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强大的团结互助的精神。5月19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群众在默哀后齐声高呼“汶川挺住!”“中国加油!”。这场全国性的悲情宣泄让人们不再相信中国缺乏公民精神。全世界的华人爱心涌现,捐赠踊跃,团结空前,以至于西班牙《世界报》发出慨叹:这是一个摧不垮的民族。这个民族表现出的精神与力量将使它在前进的道路上坚不可摧。   而这,正是中国“软实力”的部分体现。   “软实力”仍是中国实现大国复兴的“短板”   毋庸置疑,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得以完美诠释。仅就民族精神而言,中国“软实力”足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抗衡。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整体“软实力”还远远不够,特别是最能体现“软实力”的文化竞争力仍然相对薄弱。要实现大国复兴的梦想,我国必须在继续提高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同时,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目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和经济的“硬实力”的发展明显不相匹配,文化“软实力”仍是我国实现大国复兴的一块“短板”。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增强“硬实力”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世界排名从2004年的第六跃升至第四,对外贸易总额排名世界第三,外汇储备雄踞世界第一。但是,2006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只有5123亿元,仅占GDP的2.45%,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距离。以最具影响的文化贸易而言,虽然我国近年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但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口远远大于出口。相反,麦当劳快餐文化、电视剧“韩流”现象、迪斯尼乐园活动场所目前正占据着中国青少年一代的生活空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是一个文化制造弱国和文化输出小国的配角形象,这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要补齐我国文化“软实力”这块“短板”,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我国应有的能量和影响,必须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进行推进。可喜的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把文化同政治、经济、社会并列,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把文化上升到国家“软实力”的高度。   我国也并不缺少提升“软实力”的文化资源。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足以令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大国都为之侧目。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推进。文化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譬如美国创造了世界最强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产值约占其GDP的1/5,其音像制品出口超过航天工业等;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文化产业强国,与他们的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其娱乐业经营收入已经超过汽车工业的产值;英国摇滚乐的经济效益早在1996年就已经远远超过了钢铁产业,1998年,“辣妹”成为英国最大的出口项目,到了2002年,在政府的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下,英国的创意产业出口额达到175亿美元,成功推动了英国出口,有效地抵补了货物贸易逆差;韩国依靠“文化立国”战略帮助其在短时间内跃升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可以肯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还会日益增大,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会愈益凸显。能否抢占文化产业市场,不仅是一场市场竞争的较量,更是一场守卫传统文化、弘扬国粹的战略竞争。   对任何一个普通的国民来说,如果自己的祖国有强大的“软实力”,那么自己也会受益无穷。如美国的“软实力”对中国的影响就很大,有很多中国孩子喜欢可口可乐、麦当劳,有很多成年人喜欢NBA和好莱坞电影,这些好感最后都转化成利润流入了美国人的囊中。   因此,我们必须跟上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软实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更需要发展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为软实力的构建创设一个良好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许多方面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使得我们缺乏培育文化产业化的土壤,缺乏可以挖掘祖先灿烂文化的合理机制,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得不够理想。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全面推开,随着国家进一步开启通向文化产业诸领域的政策通道,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将逐渐升温,并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健康的增长点。    当前,文化与经济之间“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互动关系日益紧密,文化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发展空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建国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三点:一是必须坚持特色战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立足之本。二是坚持龙头带动战略。要以现代化的大都市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要以有适合本城市文化产业行业特点的产业为龙头。三是实施区别发展战略。对不同的文化产业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按照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和经营。   世界大国的文化战略对中国也有诸多启示。例如,英国建立了纯熟的大文化管理机制,非常注重文化产业,其独特之处在于政府不干预文化市场的具体运作,资助主要通过政府委托非政府公共文化机构实现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法国借助本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外交,成为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旅游大国,旅游业超过其工农业产值。在日本、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盛行的“韩流”文化,则有力提升了韩国的国家形象。   增强中国“软实力”就是要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培养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中国梦”。我们期望,在不远的将来,世界各国的孩子们不仅穿中国服装、玩中国玩具,而且会听中国的音乐,喜欢上中国的电影。那时,中国向外输出的就不仅仅是电视,而且还将输出电视节目。何时“中国梦”的魅力不亚于“美国梦”了,中国的“软实力”也就真正增强了。   抓住2008年奥运会难得历史契机   当前,中国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创建和谐世界的“双和模式”正在重铸中国的“软实力”,2008年奥运会则提供了展示和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新机遇。抓住奥运机遇,向世界充分展示和介绍中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中国发展模式,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结合起来是当前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主题。   我们看到,中国在世界各国举办的奥运主题活动以及2008年奥运圣火的传递活动,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全球学习汉语者超过3000万人。“孔子学院”则成为当代中国“走出去”的符号。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组长孔琳说:“海外通过汉语学习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需求十分迫切。‘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规划:到2010年全球建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与孔子学院类似,还有已经国际化了的少林寺,等等。比如俄罗斯民众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武术、中医、“风水”兴趣浓厚。   全国政协委员邓亚萍表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全面展现中国,树立中国国家形象、民族形象的绝好机会,要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让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当全世界的体育精英、媒体、观众在北京会聚一堂时,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还应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人民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她呼吁:奥运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我们的任务也日益繁重,在全面建设各项硬件设施的同时,我们也要更加注重“软实力”的提高,注意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道德风貌,注重引导和正面宣传北京奥运会。我们要通过举办一次有特色的奥运会,展现给世界一个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中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其间也许蕴藏着种种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但是,我们坚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13亿中国人民从灾难中汲取的感悟、珍惜和坚持,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将会深入世人的心中,中国“软实力”将越来越强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阔。(燕雄)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