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学研究中的青年学者视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近5年学术史的回顾,学科规划的反思
有学者认为,学术史的回顾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后关于作家学者、断代史、学科史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专著出现。文学研究不再满足于浅层次的历史感受,不再满足于理论术语的简单套用,而开始寻找自己的理论话语和特色格局,即中国化。目前,文学的各个学科都产生了危机意识,学科的合法性面临挑战。例如,文学理论的研究内容和范围;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的年代划分等问题。学科的分合与论争要求注重学科的历史性。目前有四个热点:其一,文学史研究的时空视角。其二,文学史的不同层次。其三,文学研究转为文化研究。其四,文学文献学的复兴。另外,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被再次提出,如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问题,文学的普及与欣赏水平的提高问题,面对大众媒体文学学术的位置问题。
二、以《诗经》为基础的两周诗歌研究
《诗经》为主体的文本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本体现的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王朝的体制。所以,《诗经》文本史研究的价值不仅具有文学意义,而且可以探究先秦制度史。有学者将文本形成与礼乐制度联系起来,讨论500年间文本不断被编辑的历史过程,由西周初年开始的前五次编辑都由乐官集体完成,最后的定本是孔子的个人行为,宣告礼乐制度的崩溃。在研究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在于原始资料的不足,只好寻求其他途径来弥补,接受程千帆“两点论”的启发,文献学问题用文艺学方法研究。她的治学遵从了三个方法:一是文学史是特定时代的许多点连成的线;二是任何文学史都是特定时代保存的部分资料;三是口耳相传的时代,文学创作与传播是两项内容,因而将传播部分独立出来,形成新的课题“周秦时代《诗经》传播史”。
三、对待史料的态度问题
有学者着重探讨了国学大师黄侃对待史料的态度问题。五四以来,以南京东南大学(后改名为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为首的东南学界一直是批评新文化、新文学的阵地,黄侃作为其中的代表以保守著称。他尊崇经史,对新材料和民国时期的“考据”之学有所保留,认为在对既有学说有助益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黄侃日记》中反复嘲笑梁启超、王国维等人,“要之经史正文忽略不讲,而希冀发见新知以掩前古儒先,自矜曰:我不为古人奴,六经注我。”这是一种强烈而又固执的文化理念,简单而言,就是反对治学一味趋新,鄙视只想在局部的问题上突破先贤,而忽略甚至放弃继承千百年来人们视之最为重要的经史学问。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在当时是比较趋新的学者。尤其王国维,提倡二重证据法,强调将地下文物与文字资料相结合,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学者向之效法,犹恐不及。黄侃在这种情势下,矛头所指显然不仅仅局限于梁、王。只有结合黄侃的学术理念、文化理念,才能明白这种嘲笑之后的深意。
四、当代文学在文化共同体中的位置和功能
有学者结合具体的文学与文化现象,阐述了当代文学在文化共同体中的位置和功能。这实际上也是当代文学的学科定位问题,要明确它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了解其他亚文化部分的状况,这才是学科存在的理由。文化共同体的法则本来决定了亚文化的绝对服从,而目前,亚文化却可以制定自己的符码,而不再遵循原来共享的法则,如2006年的三个热点现象———“馒头血案”,“韩白之乱”和“丽华体”。从中他总结了网络的三个特点,即极端性、平等性和娱乐性;认为这些现象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自身亚文化运行无碍,到另一种亚文化中却遭遇壁垒。面对大众和媒体,作品文学性的优劣不足以成为市场成功的理由。文学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已经被消解。“底层写作”只具认识功能,弥补了新闻或者说成为新闻的替代品。《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时上映,“长尾理论”以及王朔的网络售卖等现象,都促进我们对文学与文化关系做出更切实的考量。
五、史诗叠加单元的结构及其功能
有学者以《格萨尔王》演唱的神秘现象入手,归纳出史诗口头创作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部分小说的共同写作模式。史诗演述者一般可以分为“神授艺人”和 “承袭艺人”两种。在众多版本的《格萨尔王》中,其实只有18部完全相同。因此,史诗的结构机制必须具备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他把那些可能是流传过程中逐步添加、发展出来的情节单元称作“叠加单元”,把那些原有的、非叠加的主体部分称作“情节基干”。史诗的结构原则只有一种,即叠加单元必须是既满足原有的情节基干设定的诸种关系,又具有自足、封闭性能的系统。每一个叠加单元都将完成“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决”三个层次的循环。史诗的这种可以无限延伸其篇幅与内容的结构机制,也表现在许多具有史诗叙事特征的中国古典小说如《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之中。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