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华文化读本应该怎么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北京大学教授叶朗、朱良志撰写的《中华文化读本》由外研社推出后,在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中国文化读本应该怎么写,或者说,中国故事应该怎么说,成为诸多学者热议的话题。“很多外国人谈中国,完全是我们不理解的话语体系,他们所理解的中国,与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对不上号的。这里边其
实隐含着一个问题,几代人都在对世界讲中国故事,但中国故事究竟应该怎么讲?”在记者最近就此话题进行的采访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袁明教授如是表示。
“使国人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是撰写或编写中华文化读本的首要立足点。提出这一见解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蒙培元认为,“只有中国人自己了解自己的文化,并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外国人才会了解中国人,进而体会这种文化的精髓。”蒙培元提出,需要有深度的普及读物,既带给人感性的阅读体验,又能做深度的挖掘和揭示。应该做怎样深度的挖掘和揭示呢?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有两方面,一方面非常现实,一方面又有着高远的境界。“中国人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对太玄远的东西,他们是不感兴趣的,中国人所提出的‘不朽’其实都是在实践之内的。”所以,张世英提出,中华文化读本应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这种特有的精神现象,一方面要贴近生活现实,但另一方面,要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精神境界。
“东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比如,说到国家这个概念。西方人承传的西方文化是理性主义、启蒙运动一路走过来的,逻辑非常严密,他们会用概念把国家描绘出来,但我们很难触摸其背后的精神情感。与西方不一样,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很多意念是靠诗词等文学样式传递出来的,中国的国家气蕴、国家意象在文字中,在心灵里。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以,要介绍中华文化,就要解决小我与大我、家与国之间的关系的问题。”袁明教授认为,撰写或编写中华文化读本,则中华文化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是要交融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提出,中华文化是一种情感文化和形象文化,甚至她的哲学思想的表述也是形象化的。所以,中华文化读本在写法上不应该是概念性的,而是需要以点带面,需要内功,开阖自如,把握神韵,形式上的图文并茂也是应该的。“形、象、气、韵应该浑然一体,写作者应该举重若轻,娓娓道来。”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如是言道。
叶朗教授为撰写《中华文化读本》,翻遍了所有他能找到的类似图书,将近一百本。在总结过去这类书籍不足的基础上,叶朗教授在《中华文化读本》中做了一个新实验:提供中国文化的活生生的感性符号存在,比如,禅宗、天坛、汉字、中医、万里长城、书法、水墨画、唐诗,甚至茶、酒、园林、围棋等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化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把中华文化的精髓传达出来,再进而把过去我们不太重视的中国老百姓的心态、趣味、对生活的追求等传递出来。“现在看来,我们的这个实验获得了一定的好评。”(记者 陈香)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