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儒学与人类文明相处之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国学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忠,要求人们在与人谋、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应克尽职守,公正无私,无偏不倚,恕,就推己及人,推己及物,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考虑,易地而处,换位思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恕道的全现,“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同样是恕道的体现。忠恕之道,既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家与家、国与国之间乃至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重要方法,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之道。
    忠恕之道的另一种表达就是“挈矩之道”。“挈矩之道”是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于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大学》)朱熹解释,“挈,度也,矩是所以为方也”。“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之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大学章句》)又说:“上下、前后、左右,都只是一样心,无彼己之异,只是将那头折转来比这头。在我,上者使我如此,而我恶之,更不将来待下人。如此,则自家在中央,上面也占许多地步,下面也占许多地步,便均平正方。若将所责上底人之心,更来待下,上面长,下面短,不方了。下之事我如此,而我恶之,若将去事上,便又下面长,上面短。左右前后皆然。”度就是以己为度,规矩天下事事物物。“上下,前后,左右,都只是一样心,无彼己之异,彼此如一,”就是公正无私,无偏不倚,就是忠,就是诚,而上者使我如此,而我恶之,更不以此来待下人,就是恕。前后、左右、强弱、大小、多寡等等,无不如此。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一体化进程好象突然变速、加快,1989年柏林墙轰然坍塌到1991年前苏联的突然瓦解,从1993年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到1994年各种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方案的出台,从北约东扩到非洲联盟的出现,世界在迅速分化组合中。种种迹象表明,一个超越国家、跨超民族、全球性的势力在快速膨胀,在现代通讯、现代交通、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构成了一个多维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态的相互依存关系网,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的村落。“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村”(global village,又译为“地球村”)等观念出现了。这个观念是说地球上所有的居住者,不管彼此之间相隔多幺的遥远,或是中间隔着多少高山大川,由于现代先进的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共亨同一种经验,像韩日世界杯,无论是你远在巴西,还是远在法国、英国乃至非洲的塞内加尔,都可以通过国际通讯卫星,感受世界杯的痛苦和快乐,在这个意义,世界好象被压成了一个大的村庄——全球村。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唤醒人们全球意识、共同意识,这个时候人们意识到,无论你是什幺文化,还是什幺种族,什幺肤色,都生活在这个淡蓝色的星球上,这是大家共同拥有的家园。这个家园的兴衰存亡,与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由此,唤起人们全球意识的觉醒。同样激起了另一种意识的觉醒即根源意识的觉醒,并同时导致了本土化对全球化的强烈回应。文明的冲突,文化的冲突深深植根于全球化与本土化这一基本矛盾之中。在这个扩大的村落中,有识之士都在思考:如何相处?
    当今世界,一场全球性的文明冲突、宗教冲突也许不可避免,然而寻求避免冲突的全球性跨文化的对话却在展开。全世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试图通过对话,寻求全球免于毁灭之道。19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孔汉斯起草的《世界伦理宣言》,1997年,联合国科教组织成立了“普遍伦理计划”,孔汉思继而起草《人的责任之世界宣言》。在这些跨文化的对话中,儒家的忠恕之道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世界伦理宣言》指出:“经历数千年,在人类许多宗教与伦理传统之中都可以找到下列原理,并不断维持下去,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用积极方式来表达:‘已之所欲,施之于人’。这应该是通于生活的所有领域一一家庭与社区、种族、国家与宗教的不可取消的、无条件的规范。”[1]这是孔汉思起草的《世界伦理宣言》的基本原则,又称“金律”。“金律”就是孔子的忠恕之道,或者说是儒家的“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也是不同文明和平相处的基本准则。文明冲突、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国家不顾他国人民的意愿,强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所致,也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观念所致。从这个意义上,消极意义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可以称得上金律,而正面表达的“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给强势文明借助自己的政治力量、经济手段乃至武装干涉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宗教信仰提供口实。在“全球意识”已经觉醒的今天,在这个淡蓝色的星体上居民,不管什幺肤色,什幺宗教信仰、什幺意识形态,都应当和衷共济,共同管理、经营、爱护这个是星球及这个星球上的所有部落、村民和生灵。为了人类文明不致于在相互冲突中毁灭,《世界伦理宣言》是十分有必要的。正象所谓的伦理规范一样,世界伦理即使是金律,也可能遭遇到强权的蹂躏和顽劣者践踏,然而全世界具有正义感的人们毕竟据此有了声讨这个不德行为的理论依据。正如刘述先教授所说:“个人的宗教信仰可以不同,但却可以共同培育一种人道意识,建立‘真实人性’的万国标准。凡有助于体现真实人性的,便是我们要致力追求的;反过来,凡以反人性或以禽兽的方式对待人的措施,就是我们要反对的。”[2] 民族不分大小,文明没有高下,宗教无所谓优劣,都是天造地设的产物,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天地其生物也不测,其为物也不二”(《中庸》),都理应受到敬重。人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许更应保护文化、文明、信仰的多样性。在充满了差异、对立、甚至敌对的种族、文明实体、宗教信仰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儒家的忠恕之道,挈矩之道是今日人类唯一的可以和平共处之道。因为它们根于真实的人性,基于人的内在自觉,展现人的互通共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它提出于儒家,但不限于儒家,可以通于万国,行于全球。当然挈矩之道和忠恕之道是同一原则的不同表述。忠恕是纲,挈矩是目;忠恕是总说,挈矩是详说。它们都要求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关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施诸己而不愿,亦毋施于人”。依儒家,民族、文明没有上下、高低、贵贱、优劣之分,却有贫富、强弱、大小之别。在人类发展史上,大欺小,强凌弱,富傲贫,众暴寡之现象不绝于书,仇恨、屠杀、血腥的人间惨剧一再上演,时至今日,也许赤裸裸的殖民主义已经失去了市场,而种族清洗与灭绝政策已难再行于世,然而经济的帝国主义、文化的殖民主义,这种温情的种族灭绝却愈演愈烈,先哲忧患:“亡人种族,先亡其文化”!当西方文化借助于强大的势力,横扫一切,淹没一切之时,我们需要发扬“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治乱持危之精神,捍卫自己的文化、文明和信仰。
    杭廷顿着,黄裕美译,《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台湾联经出版社,1997年,第248页
     来源:国际儒学联合会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