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国学大师这道菜该怎么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东方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今天动辄冠以“国学大师”名号的学者,与去古不远的那批晚清学人相比,学问高下岂可以道里计。今天成就所谓“国学”及其“大师”,就像炒一盘青椒肉丝那样容易,抓些材料猛火炒作一下,国学大师就炒出来了。

8月18日,备受社会关注的武大乾元国学班开课了,约30名学员齐聚武汉大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洗礼。据悉,学员们每个月只上两天课,一年学费2.8万元。(8月19日《长江商报》)

近年来,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中心、国学研讨班甚至幼儿国学班都开始出现。与此相应,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出现了,当然很多是自封的,有的是不读书的人胡乱叫出来的。真正的国学是什么样儿,国学专家应该具备什么基本素质,恐怕这些人见都没见过。在当代,真正读书的人少了,所谓“国学”也就成了一个虚名,历史上真正的国学大师被湮没的不少。很庆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即将出版发行的《缘督庐日记抄》倒可以展示真正的国学知识。

20多年前,我考入华东师大古籍研究所读硕士。我的指导老师周子美先生,一位名重一时的版本目录学家,与我见面的第一天就拿出“国学基本丛书”中的两册纸页发黄的书———《语石》,用浓重的浙江南浔话跟我说,你的硕士论文就研究这个人的学问。我一看,“叶昌炽”,名字有点生疏。虽然我以前曾经跟随罗君惕教授研习《说文解字》,在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查找古代典籍,接触了一些古代文化。但是在版本目录领域,对“叶昌炽”这个人还是有点陌生。

于是在周先生的指导下,我慢慢地开始做起了叶昌炽研究。不做则已,等到三年之后,我拿出了《叶昌炽研究》的论文,才感知到国学的深度。光是通读一遍叶昌炽的《缘督庐日记》,就到苏州图书馆蹲了两个月。该书原稿是叶昌炽先生毛笔书写,一笔不苟,逐日记录。稿列四十二巨册,又《昌平日记》单装一册,共150余万言。这部日记并列中国近代四大日记之一。自同治九年(1870)起至1917年叶昌炽逝世,几无一日中辍。全稿第一册自题:“逝波小记”,工楷谨严;渐入壮年,遂变其体,以柳字化之,参以北碑;晚年则臻绝境。惟“陇上纪行”,字迹迥异。据当时我的硕士答辩委员会主任潘景郑先生告知,乃汪星台代抄也。细细观之,尚有二三人与其事。全稿载事甚夥,约可隐括十门:书院试题、藏书掌故、版本鉴别、金石考订、典籍校雠、官场轶事、变乱见闻(戊戌变法、庚子之变、辛亥革命)、邸抄实录、读书札记、舆地纪行。内容翔实,考订严密,而且均为第一手资料。实为晚清40余年学术政治之琳琅椤R恫悖?1849-1917)号缘督,苏州人,少时肄业于苏州正谊书院。说起这个书院,在近代教育史上赫赫有名,可称真正的国学重镇。一般说来,清末苏州有两大书院———紫阳书院和正谊书院,影响和启迪了后代的国学。紫阳书院由俞樾主讲,正谊书院则由冯桂芬主讲,培养出一大批在后代有影响力的学者,例如吴大澂、陆润庠、潘祖荫、缪荃荪等人。在这两个书院中已经开始纠正了清代朴学重考据、训诂的风气,在古籍收集、版本校雠方面犹见长,并且将版本目录之学提升到小学基本知识的高度。在这种学术风气中,叶昌炽朝着“通儒”的方向发展,成为著名学者。

在这部日记中,叶昌炽每读一书,必记录其内容和体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叶昌炽治学无书不读,尤好碑版目录之学,兼通小学,善做词章。他数次为当地乡梓编撰方志,又广搜桑梓文献、历朝典故,学问为之大开。

《缘督庐日记抄》来自于手稿本《缘督庐日记》。叶昌炽先生谢世前有遗言,手稿付潘仲午,盼有一日刊行于世。仲午逝,付汪星台,星台殁则归潘博山、潘景郑二先生。两兄弟为使日记广为流传,委托王君九辑录,历四载而成《缘督庐日记抄》12卷,约60万言,付蟫隐庐石印数百部,刊行于世。手稿本则于1947年由潘景郑先生捐给苏州图书馆珍藏。

这一手稿本已于年前影印出版,数百万字原稿弥足珍贵。虽保存历史典籍却不利一般读者。今年3月,北图出版社贾贵荣老师访问洛杉矶,我们座谈中谈及此《日记抄》多年来没有与读者见面,深以为憾。贾老师回京后即安排印制计划,不久竟出版。国学有续,后学有幸。正如人谓:“创作文字一日不灭,此书必永存天壤。”信然。

回顾这段治学经历,是想说明,今天动辄冠以“国学大师”名号的学者,与去古不远的那批晚清学人相比,学问高下岂可以道里计。今天成就所谓“国学”及其“大师”,就像炒一盘青椒肉丝那样容易,抓些材料猛火炒作一下,国学大师就炒出来了。至于这盘菜需要不需要真材实料,需要不需要文火慢火来炖都不用管了。这种炒作的燃料是媒体,材料则是人们想要一夜暴富的心理。

作者:吴琦幸

来源:东方早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