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杂说“孔子”与“论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香港《大公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年初,北京大学来函约我参加国学研究,并寄来他们辑录的《论语》十章。自知学养不足而踌躇再三,最后还是鼓起勇气,覆函愿意参加研究。三月二日即收到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会员证和“北大”的校徽,从此便引起重修《论语》的兴趣,这里把近期搜集所得,杂说数则。

一、关于《论语》的版本

《汉书艺文志》一九○一页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古时有三个版本:“古论”、“齐论”、“鲁论”。《汉书注释》:“古论”二十一篇,“齐论”二十二篇,“鲁论”二十篇。刘向《别录》云:“鲁人所学,谓之鲁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孔壁所得,谓之古论。”“古论”、“齐论”皆亡佚。现存的,即“鲁论”。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今通行本有《十三经注疏》本论语。三国时,魏何晏撰《论语集解》,梁皇侃及宋邢昞,先后为之作疏。皇疏久佚,自日本还归,清刘宝楠认为该书芜陋,乃搜集汉儒旧说益以清代诸家及宋人长义作《论语正义》二十四卷。

东汉时,曾把《论语》列为七经之一,南宋淳熙年间朱熹将《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今年,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以《论语——中国人的圣经》的名目,把“鲁论”的二十篇纂为十篇(人性、礼法、仁爱、中庸、君子、学而、识人、为官、为政、人生)。

《论语》是儒学的重要典籍,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在中国影响深远。

二、“孔子”在国外的影响

近年来,不但中国的一些地方创办“孔子学院”而且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也正在蓬勃兴建“孔子学院”,这是由于国际汉语热的需求所致,却令西方大为吃惊。孔子学院到底是什么机构?其实就是中国借鉴德国建立歌德学院、西班牙建立塞万提斯学院的经验,以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智者孔子的名字命名而建立的汉语推广机构。加拿大的情报机构认为,中国大陆开办孔子学院是精心利用所谓的软实力影响西方。加拿大安全情报局长吉姆.贾德最近承认,安全情报局曾投入大量精力密切关注中国大陆的有关举动。孔子已成了西方情报机构的监控对象,这恐怕是中国始料不及的。目前西方一些国家为了抵制中华文化的渗透,便积极扶植西方的学院,与孔子学院相对垒。但是,监视、控制也挡不住汉语的需求热。二○○七年七月七日有报纸报道:六日,在郑州文庙,三十名美国大学生和一百五十名中国中小学生峨冠博带,穿着汉服齐颂《论语》,并上香向孔子塑像行五礼拜。美国这三十名大学生来自各大高校,是从五百名报名者筛选出来的。这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引起西方文化的关注。

三、孔子思想的基本脉络

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四七九)是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中国出现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先祖为宋国贵族,以内讧逃居鲁国。幼年丧父,家贫。约二十岁曾为李氏家臣,为人好学不倦,曾问礼于老聃。中年开始授徒讲学。五十岁以后,任鲁中都宰、司寇等职。以政见不合,愤而离开鲁国,历游齐、卫、宋、陈、蔡、楚诸国,晚年仍回鲁讲学,号称门人三千,弟子七十二人。他晚年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专心研究学问),三十而立(立定志向,有所成),四十而不惑(明白事理而不困惑),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六十而耳顺(耳闻其言而知其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到哪里做到哪里,不会越出法度。)

孔子的思想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三十七岁自齐返鲁之前;中期——自齐返鲁到六十岁居陈之前;后期——六十岁居陈直到归鲁去世。

中期又分三个段落:(一)贫居不仕;(二)仕鲁;(三)游历诸侯前半。后期又分两段:(一)游历诸侯后半;(二)归鲁。

如果把孔子言论按时序编排、考察,便发现他的思想发展大体以“礼─仁─中庸”为基本脉络。孔子前期的立论多与“礼”有关,中期则集中论述“仁”,至于“中庸”、“中行”是居陈以后的新提法。孔子思想的脉络虽有阶段性的差异,但其核心仍是“仁”,仁不仅对礼起制导作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庸的提出,是社会存在矛盾的情况下,更切实地推行“仁”的措施。孔子认为仁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升华,主张仁内礼外,仁先礼后,仁与礼互为表里,没有仁,礼便徒具形式;没有礼,仁也无从表现。

四、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一书,在封建时代既是儿童启蒙的读本,又被奉为治国平天下的经典。从宋代至今,一直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谚语。这既体现了人们对《论语》的推崇,也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语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赵匡义)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半部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元高文秀《遇上皇》三摺:“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清蒲松龄《拟上征天下博学宏词亲考拣用以备顾问群臣谢表》:“高帝得于马上,犹陈陆贾一言;艺祖起于行间,尚须论语半部。”又《拟士习表》六:“少而入学,思诚正之两言;长而致君,怀《论语》之半部。”

影响国人思想极大的严复(一八五三─一九二一)《救亡决论》:且真为通天地人之儒,从此天下事来,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难哉!”这是对《论语》极端推崇之语。(作者:苏汉材)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