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学术研究,呼唤朴实之风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台湾学人严耕望史学著作在沪出版反响热烈 
一部并不畅销,甚而专业性很强的史学著作,却挑起了当今学术界敏感的话题:怎样做学术?北京、上海、台湾等地的学者,在为之举办的座谈会上呼吁:让朴实之风吹醒学术界,让学术界荡漾朴实之风。
这部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严耕望史学著作集》。严耕望,1916年生,安徽桐城人,上世纪40年代初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之弟子,初任职于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后转入台北“中央研究院”,1970年当选为院士,1996年去世。《严耕望史学著作集》,含《两汉太守刺史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史》、《唐代交通图考》、《唐仆尚丞郎表》、《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隋唐通济渠考》、《严耕望史学论文集》等,共8种。这是严耕望史学著作第一次在大陆出版。
“勤、恒、毅、勇、谨、和、缓、定”,是严耕望先生治学的8大要诀。“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是严耕望先生毕生所追求的治学态度。因此,他的研究是建立在庞大的文献阅读和细密考证上的。《唐代交通图考》,先生从大学时期就有系统地收集史料,制作卡片。一千卷的《全唐文》,他全做了分类卡片。1979年,他赴耶鲁大学做一学期的访问教授,还携带了无数笔记卡片,天天伏案研究。直至80年代《唐代交通图考》在台湾出版,耗去了先生近40年的时间。他的4卷本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考》,从始到终,也超越了20年的时光。沉潜把玩,述而不作,传统学术研究之风,在严耕望先生身上得到最完美体现。
先生的治学精神,有人用了“感天动地”这个词。1957年至1959年,严耕望先生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这时候,他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研究领域已赫赫有名,4 巨册的《唐仆尚丞郎表》亦已出版。然而,他每天早晨9点不到,就在哈佛燕京图书馆门前等着开门,直至下午5点关门,他才离开。香港中文大学聘他为讲座教授,他却因为这个位子会带来许多学术以外的活动而谢绝了。他说,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他只求不浪费一分宝贵时间。他是一个将全部生命献给学术的人。钱穆先生在1973年6月给他的一封信中说:“大陆流亡海外学术界,20余年来,真能潜心学术,有著作问世者,几乎无从屈指。唯老弟能淡泊自甘,寂寞自守,庶不使人有秦无人之叹!”
严耕望先生逝世后,著名学者余英时撰文感叹道:“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但今天中国的史学界弥漫着‘议论’,‘朴实’一途则空前的寂寞。耕望是史学界的‘朴实楷模’,现在他走了,这条路更空寂了。世有闻耕望之风而起者,予日日引领而望之!”
座谈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家范指出:“严耕望先生的著作,立意宏通,写法谨慎,对今天的学术研究仍极有借鉴意义。当今学术界会议多,杂事多,来往多,风气太浮躁。没有一种朴实之风,沉下心来,难以有这种可以传世的作品。”清华大学教授张国刚说道:“严耕望先生真正做到了生活即学术,学术即生活,不为一切名利所动。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严耕望先生的学生、台湾学者廖伯源说道:“严耕望先生常对学生说,学者应该好好做研究、写文章,不要考虑以外的事。他对我们的要求是:不要搞行政。因为博士毕业后的10年,是做学问的黄金时期,万不可荒废。”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复旦大学韩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牟发松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黄正建、吴丽娱研究员等,都在发言中指出,前辈学者,宽泛的学术涵养、朴实的治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等等,都是今天的学人所要学习和传承的。让朴实之风,回归学术研究。(赵兰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