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读史要注意辨析“封建”一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网络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说到“封建”一词,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反帝反封建”那个意义上的“封建”,是带有贬义的。实际上,这种带贬义的“封建”是后来才出现的。在我国古代,“封建”是一个特定的词汇,也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或统治方式。它较早在历史记载中出现,历经几千年,其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在读史 
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比如,从古籍来看,《左传》在记载采用封建方式实施统治较为完善的周王朝时,曾在僖公二十四年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近人顾颉刚就明确指出:这里“封是分画土地,建是建立国家”。可以说,上至夏、商传说,下至西周乃至春秋、战国,“封建”基本上指的就是这个含义。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王”或“天子”,他有权将自己控制的土地和子民分封给子弟和姻戚、有战功的将领及降服的部落首领,允许他们建立自己的诸侯国。王室则利用强大的军队、宗法以及其它超经济手段控制和利用这些卫星国,维持表面上的“统一”局面。诸侯可以具有自己的土地、人口和军队,组建相对独立的政权,同时又承担屏蔽王室、称臣纳贡的义务。应当说,这在疆域辽阔,生产力低下,民族部落众多,风俗各异,语言文字不一,交通、信息原始的状况下,不失为维持统一的有利方式,是我国古代先民在政权建设方面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创举。但是,也要看到,在这种政治框架下,天子与诸侯乃至诸侯之间的关系是不稳定的,会随着各自实力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而互动。一旦天子的实力削弱,诸侯就会做大。诸侯之间,也会发生利益冲突。因此,这种政治格局,为日后各国征战和分裂局面的形成留下了伏笔。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今天常说的“封建皇帝”一词,就有了重新推敲的必要。因为,“封建”中含有“分封”的意思,而“皇帝”则是统一之后的产物,大一统之后才有了“皇帝”。这一点从“皇帝”的始作俑者——嬴政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名嬴政,是秦国的后裔,他的父亲子楚却作为“人质”长期生活在赵国,曾受到当地人的欺辱。当时的中国,已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之苦。各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战不已。统一早已名不副实,天子形同虚设。秦国作为一个远在西北的诸侯国,多年来实行奖励耕战、积蓄实力的改革,到嬴政即位前已经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嬴政起于诸侯而反对封建诸侯。靠几百年改革发展形成的强大实力,顺势而发,以风卷残云之势,消除了各自为政的封建王国,建立了空前强大的统一国家。 
    嬴政对于用铁血政策打出来的统一是颇为自得的。自认为是超越千古,开启未来。为宣扬功德以利长久,他要求群臣对自己的统治名号郑重其事地进行探索。他对大臣们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史记·秦始皇本纪》)。最后,他在群臣建议的基础上,亲自创制了远迈三皇五帝的“皇帝”名号,自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从此,在扫除封建诸侯的基础上,破天荒地出现了统一政权的首脑——“皇帝”,出现了以他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里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秦始皇得以维持统一、实现君主专制的根本举措,是坚决实行了“废分封、立郡县”。秦始皇的大臣在议定“皇帝”名号的讨论中,极为注重的是“皇帝”名号下实际统治方式的确定。据《史记》记载,“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这里,既总结了过去封建诸侯危害统一的历史教训,更重要的是充分肯定了秦始皇“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新式统治方式。这才是“皇帝”之所以为“皇帝”之所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古人所言“封建”,与我们今天常说的“封建”,在含义上是截然不同的,在读史籍时,一定要注意辨析这一点。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读史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也就在所难免了。(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图为封,《说文》中释为“爵诸侯之土也”;建,《说文》中释为“立朝律也”。封建,《辞海》中的解释之一是“封国土,建诸侯”。指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给亲戚或功臣,使他们在封定的区域内建立邦国。图为小篆“封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