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文化认同的条件、动力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这里,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其中,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论述值得我们格外重视。 

    "软实力"一词,为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于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他所谈"软实力",实质为不是通过强迫他人,而是通过影响他人、吸引他人,而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目的的能力。他的理论侧重研究美国对外政策的成就与教训,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皆为美国软实力的"功效",其中好莱坞电影等关于美国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传播冲击"功不可没";而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对美国文化形象的大损,严重削弱美国软实力的事实,则令人神伤。围绕"软实力"的概念,美国媒体曾经热谈"一个好莱坞等于几个第一机械化步兵师"的题目。 

    那么,什么是"文化软实力"呢?它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凝结在人类活动当中所产生的力量。它首先是由对文化广泛、深入、普遍的认知所构成。而对独有文化的认知印迹,则是一民族、一国家区别于它民族、它国家的最显著的特征。特征决定了文化背景、文化习性、文化风俗、文化传统,特征使一地一方人群在共享人类文明成果的与时俱进中,又对这种发展注入自己的贡献,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百花园留下璀璨而异质的芬芳。 

    有了认知才能有认同。文化认同,尤其是对外来文化价值的认同,足以瓦解一国的政治制度,一民族的凝聚力;反之,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该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又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内在因素。因此,"文化软实力"概念不仅彰显灵魂与旗帜在国家兴亡中的独特作用,而且诠释着保持、发展、提升文化认同和共识,对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四大文化建设基本内容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都包含建立最广泛的文化认同之义。认同,与认知互为因果,是对认知的选择与升华;使认知转化为广泛高度的认同是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经之路。为此需强调促进文化认同的几项要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条件与动力。 

    首先,与时俱进的文化先进性是社会认同的必要条件。从长远和整体来说,获得绝大多数社会人群首肯的文化价值取向,不会仅是煽情的形式、华美的词语,而是具体反映为被人们所理解的、并引起共鸣的共同利益,是代表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文化主张。所以,发散着真理光芒的社会"愿景"最容易得到广泛的认同,具有深度社会动员力量的特点,并且这种先进性将用与时俱进的形态表达出来。不同的时代人们会有不同的"愿景",不同的民族会有各具特色的认同,但是相对的先进性从来就是人类共识的"维生素"、民族认同的"催化剂"。因此在文化建设中时刻不能忘记良好的初衷,不能迷失追求进步的方向,要用人类美德和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优秀传统来维护社会主体文化的统一性。 

    其次,实事求是的文化服务性是社会认同的土壤环境。认同,包含对形势、任务、目标的判断,是权衡损益、明确立场后的价值观。所以,要改变目前中国社会转轨期暂时性的主文化衰损、亚文化兴盛、反文化猖獗的混乱,扭转文化认同弱势的局面,让文化内容贴近实际、文化品质真诚朴实、文化载体方便快捷等等,成为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伴生物。只有如此,才能出现和谐文化,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建立起作为文化认同基础的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只有在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获得应有认知的时候,才能实现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因此,从实际出发,强化文化的社会服务性和针对性,至少应作为现阶段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主流文化产业的基本视野。 

    再次,清晰预示的文化深刻性是社会认同的持续动力。人类共识的大体成因,一是来自减少危险、增加安全的需求,例如生存环境的恶化促使日益增多的民众认同绿色环保、反对破坏生态的主张;二是来源于企盼幸福、追求美好的愿望。由此,文化内容也分为常态与危机两大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就是从危机文化方面阐释深刻的哲理,调动人们的认知积累,导致共鸣、形成认同。所以"认同培育"适用辩证法,应善于利用正负效益弹性,引导人们在建设美好、抵御风险中,形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情感。 

    地缘认同、血缘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构成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本质上的文化认同在社会生活中左右着各种事业的走向,所以,珍视认同、维护认同、发展认同,是达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沈望舒/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