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首发 孙广举郭孟良详解巨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几年来,每当夜幕四合、天地澄静的时候,河南大地的不同角落,近三百位学者伸手打开各自书房的灯光,开始为同一件事忙碌。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或俯首奋笔,或仰天追思,或击案而起,感慨莫名……
他们在合力做一件事,一件极其恢弘、足称伟大的事:面对浩瀚如大海的数千年中原文明,从不同学科领域入手,进行全面调查、挖掘,并系统地整理、展示。这项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统筹的文化工程,已酝酿了20多个年头,进入实施阶段也已六年有余。
日月轮转,寒暑交替,在这个鲜花绽放、绿叶舒展的春天,数百位中原学人辛勤劳作的成果终于问世。其规模十分宏大:55卷,2000多万字,4万余幅图,是为《中原文化大典》。在中原乃至全国出版史上,这套大书都是空前的盛举。
“这是新做的菜。是当代人用当代文化观念重做的文化盛宴。”著名学者孙广举先生说,“《大典》是百科全书式的大书,近似于历史上的‘国书’,但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不同的是,《中原文化大典》不是图书的集成、类编,而是重新阅读、重新认识、重新阐释,是对河南文化资源空前规模的全面调查和系统整理,是对文明史的重新叙述,对中原文化形象的重建。”
《中原文化大典》分为《总论》、《学术思想典》、《文学艺术典》、《民俗典》等十个部分。一个月来,记者走访了执行总主编孙广举先生、执行副总主编郭孟良先生,也遍访总论及各分典主编。这些河南一流的学者纷纷表示,参与编纂《中原文化大典》,以地域视角回望历史,使他们感到深深的震撼。他们充满激情的话语,在记者的耳边久久回荡:
“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国文明绵延至今,没有中断,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原文化的存在。从考古发掘看,中国早期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都曾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这些文化后来都衰落、中断了,只有中原文化生生不息,成为中国文明延续的支柱。中原文化的优点和局限性,都值得我们深思。”
“我写完自己的稿件,有一种深刻的感觉:这套书意义重大,完成了河南人的自我认识。中国人不一定认识自己,河南人也一样。禅宗认为,人如果不能认识自己,就不能度自己,更不能度众生。而古希腊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被认为是点燃希腊文明的火花。更好地认识自己,是文化崛起的前提。”
“编纂这套书,是灵魂之旅,是今人与古人对话,是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洗礼。唤醒河南的传统记忆,是寻求传统向现代转换、寻求地域文化重新崛起的基础。”
学者们用不同的词语描述他们的工作:梳理、盘点、扫描……的确,他们所做的,是对数千年中原文化的扫描,而我们的这个系列报道,则试图对这种“扫描”做一次“扫描”,难免挂一漏万,能让读者借此管窥一二,是我们的心愿。
【大道之原源于河南】
在学术界,老庄之学曾被视为楚文化,著名学者如朱熹、王夫之、王国维等,都持这样的观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司马迁称老子是楚人:“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既然老子是楚人,那么道家当然应该归属楚文化范畴。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会,苦县本属陈国,后陈为楚所灭,此地才归属楚国。老子的时代,陈国还存在,因此老子其实并不是楚国人,而是陈国人。苦县即今河南鹿邑,位于河南东部偏南,是典型的中原地带。
庄子是宋国人,其故里在今商丘附近,道家另一代表列子是郑国人,即今新郑人。三位道家主要学者的故里相距不远,鹿邑、商丘、新郑构成的三角地带,处于淮河以北、黄河以南、砀山以西、嵩山以东,正是所谓的“天下之中”,是政治冲突、历史文化交汇最为剧烈、深刻的区域。
老庄时代,中原东部是齐鲁文化,中原西部是周文化和秦晋文化,中原以南是瑰丽奇异的楚文化,以北则是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老庄身居中原,纵论天下,创制了思想性高于周边各文化系统的道家学说。
不仅道家,在中国文化早期,中原有着生机勃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易经》被称为“大道之原,六经之首”,而其比较完备的体系,都形成于今河南境内,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周易》,都是在这块厚重的土地上,所以可以说,“大道之原,源于河南”。到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更是思想萌发的沃土,学术争鸣的舞台。除去道家不说,在如今的河南地界儿,还培育了众多的学术泰斗,墨家的开创者墨子,法家早期代表申不害,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儒家的子贡、子夏、子张,名家的惠施,兵家的尉缭,杂家的吕不韦,都生长于中原。
“这块土地曾出现过众多泰斗级、鼻祖级的大家,他们开创新领域、新风气、新流派,对中华文明贡献巨大。”在金水河畔一间办公室内,郑州大学教授、《中原文化大典·学术思想典》主编郑永扣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郑永扣先生说,编纂《中原文化大典》的过程,让他深深感到,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中原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能在中原传统学术思想中找到根源或密切相关的内容。中原学术思想对当代中华文化,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社会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已进入民族心理的最深层面,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面貌。
郑先生认为,中原文化还有着博采众长的包容性。中原学人向来以天下为己任,包容天下的色彩浓郁,从来不排斥其他文化其他流派,在相互交流交融中,不断发展自身。此外,中原文化还有着生生不息的延续性。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原文化多次衰落,但也曾多次重新崛起,再回巅峰。中华文明史的各个时期,中原都培育了众多的学术泰斗。
【大师辈出星光灿烂】
西汉初年,梁(今商丘)人项生前往杜陵(今西安东南)求学,他所拜的老师,是当时著名《易》学大师田何。项生离开家乡的时候,带了一位名叫丁宽的书童,他没想到的是,他自己没读出什么名堂,而他的书童却成为一位学术泰斗。
丁宽悟性极高,听项生朗读,就能明白大意,史书说他“读《易》精敏,材过项生”。一个偶然的机会,田何发现了丁宽的才能,于是便让他直接跟自己学习。学成之后,田何对丁宽说:“你可以回去了,不必再跟我学了。”于是丁宽东归回梁,田何对他的门人感叹道:“《易》以东矣。”但丁宽并不满足,他路过洛阳时,又去拜另一位《易》学大家周王孙为师,学习《周易》古义。周王孙也曾是田何学生,丁宽曾与他同门学习,但周王孙既学有所长,丁宽即不耻以师事之。丁宽转易多师,终于大成,写出名著《易说》。汉初之《易》学,田何之后,丁宽最为大家。
丁宽的《易》学传给了同郡人田王孙,田王孙又带出施雠、孟喜、梁丘贺三位学生,后来他们各自成名立派,因此汉代的《周易》学又有施氏学、孟氏学、梁丘氏学。到汉宣帝时,这三个《易》学流派都立了博士,卓然成为显学。
在汉代经学中,“三礼”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三礼”指《周礼》、《仪礼》、《礼记》,郑州大学教授杨天宇先生认为,在传统社会,“礼”是协调人际关系、保持社会和谐的关键,而和谐才能稳定,从这个意义说,“礼”是传统社会的核心内容。《周礼》、《仪礼》相传为周公所作,《礼记》则是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作。大戴、小戴都是梁(今商丘)人,他们的学术活动在当时影响极大。
杨天宇先生是安徽人,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河南工作,如今是国内经学大家,在“三礼”研究方面更首屈一指,这次他负责《学术思想典》经学方面的撰稿。杨先生告诉记者,这次专门对河南经学史进行研究后他才知道,在整个中国经学史上,河南经学占有主导性地位,出了很多开风气、开先河的重量级人物,并且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写完后,我感觉自己写了一部中国经学史”。
杨先生说,汉代中原地区的经学大师,还有洛阳人贾谊,东郡顿丘(今浚县西)人京房,颍川颍阴(今许昌)人荀爽,陈留圉(今杞县南)人蔡邕,开封人郑兴、郑众,等等。
魏晋时期,河南地区是玄学形成、发展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在魏晋玄学大家中,河南籍的占一半以上,那些非河南籍的玄学家,他们的学术活动也多在河南。从玄学发展的历程来看,颍川颍阴人荀粲会通儒道,开启了魏晋玄学的大门;而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何晏、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王弼提出“贵无论”,为玄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郭象、南阳縮阳(今河南新野)人乐广,则将玄学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到了宋代,著名的“北宋五子”中,邵雍、程颢、程颐都是中原学者,他们为宋明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元代中原出现姚枢、许衡等大儒,明代的曹端、何瑭、王廷相、吕坤、杨东明、高拱等,也堪称大家,而清代中原思想家孙奇峰、耿介、汤斌和张伯行等人,同样都是有全国声望的学术泰斗。
至现代,中原则出现了国学鸿儒冯友兰,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开创“新理学”,以构建新的哲学体系来解决新的时代问题。这种思维的创新,标志着中国旧经学时代的结束和新哲学时代的开始,对中国哲学的构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说文解字》开创文字学】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汝南召陵(今漯河市郾城区)人许慎可以算得上一颗超级耀眼的明星,他最先全面阐述六书理论,并将这种理论运用到说解文字的实践中;他对汉字和汉语的研究,从形音义三方面一体考查;他通过字义的训释,给出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知识系统。这些贡献,任何一项都足以名垂千古,却多位一体地都浓缩在《说文解字》中。《说文解字》是许慎人生事业的丰碑,也是中国传统语文学正式诞生的标志。因此,人们称许慎为汉字研究的不祧之祖。
在传统学术中,文字学被称为小学。小学相对于大学,原本指古时贵族子弟求学的初始阶段,《大戴礼记》说:“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求学必自识字始,后人遂将认识汉字读懂古书的学问喻为小学,将推阐经义进而修齐治平的学问喻为大学。
先秦时期,文字学尚未诞生,识字教育的需要催生了《史籀篇》和《仓颉篇》之类的字表。《史籀篇》的作者为东周王室的史官,《仓颉篇》的作者李斯原籍在今上蔡。似乎可以说,传统文字学就萌生于中原文化的沃土之上。
到了汉朝,社会稳定繁荣,经学兴起,而这时的语言、文字与先秦时期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儒经的语言与汉代的口语存在较大差别,而先秦的篆书也一变而为隶书,为了打破古今的语言文字隔阂,训诂学应运而生,这个时期,语文工具书巨著频出,高标竞秀,互相辉映,成就了几乎后世难再的辉煌。而其最为杰出的成果,就是《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专著,其成就之大、影响之广,无可比拟。它是中国最早的字典,为中国文字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许慎首创的部首检字法开创了汉字编排的历史新纪元,并且对汉字的规范和统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稳定汉字方面,功莫大焉。不仅如此,《说文解字》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可以说,许慎将他之前的整个知识系统都浓缩于其中。历代以研读《说文》斐然成家,从而一通百通者,不知有多少。
谈及河南学术思想史,郑州大学教授杨天宇、刘太恒认为,现代文化绕不过传统文化,而现代文化需要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支撑。梳理中原深厚的文化积淀,看清地域传统优势、特点和局限性,是一个完成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是沟通传统与现代的必然环节。
上世纪初在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保存了珍贵的远古记忆。55卷《中原文化大典》的封面合在一起,恰是一片完整的龟甲。独具匠心的设计,昭示着中原传统记忆的弥足珍贵。图为《中原文化大典》封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