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傅雷家书》:畅销25年的父子书(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编者说】
傅敏 家书与平时对我的教育是一致的
新京报:你现在还读《傅雷家书》吗?
傅敏:经常看。尤其今年是傅雷诞辰100周年,我因为要编东西,就看得更多。每次看,我都有新的体会。
新京报:傅聪说过,在家书中,他最喜欢父亲跟自己谈艺术的部分,不是特别喜欢谈大道理的部分,你是否如此?
傅敏:谈艺术的部分当然是家书里面最精彩的。只要父亲讲得有道理,我都喜欢。
新京报:傅雷先生后来有一个反省,说他在你们小时候对你们要求太严,使你们俩没有一个欢乐的童年。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傅敏:这主要涉及到他性格的形成。他从小是在寡母孤儿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而我的祖母对他教育是非常严格的。他心理上受此影响,所以对我们非常严厉。现在看,他的指导思想对,但当时有些教育方法不一定对。所以,他在家书中忏悔,他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新京报:小时候你意识到父亲管得太严没有?回想起来,你觉得自己的童年有遗憾吗?
傅敏:小时候完全没意识到。因为童年就是那么过来的,也说不上遗憾不遗憾。
新京报:你也是老师,如果从教育的角度,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傅敏:第一,在观念上,父母要注意,不要把自己放得高高在上。我是父亲你是孩子,这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地位了。不管他是多大的孩子,首先,他是个有生命的人。在这个观念上,家长和孩子是平等的。当然,从家庭来说,家长与孩子不可能绝对平等。但是,有了这个观念,你就会合理地对待这个矛盾。现在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孩子考学,家长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孩子就很苦恼。这些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家长把自己看得高高在上,没有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
新京报:回头看你自己的一生,父亲的家书给你造成了什么影响?
傅敏:家书与平时他对我的教育是一致的。他就是不断地在调整我。从做人到性格,我都受他影响。当然,他是里方外方的人,我是里方,外还有一点曲线。这点曲线,可能还是受了我母亲的影响,因为她是一个慈悲的人。
【专家说】
孙瑞雪 家书是傅雷精神生活的延续
新京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你读《傅雷家书》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孙瑞雪:读了《傅雷家书》后,你会觉得他就是一个精神的人、心灵的人,并且他的精神与心灵的丰富性也时时让人感动和感慨。
新京报:傅雷后来反省自己,说自己对傅聪、傅敏小时候管教太严,这与傅雷小时候是跟着母亲长大,祖母对他管教太严有没有关系?
孙瑞雪:一个人出生后,天然地就和父母(实际的领养者)处在一种关系中,并在关系中成长。由于孩子在头12年中,都肩负着建构自我的重任,所以在关系中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成人成为关系中的主旋律,这时,儿童也在这种被动的关系中形成着自己关系的模式。傅雷在成长以及成人后,无疑地将他与母亲的关系沿用到了他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中去。在他的家书中,傅雷这样写道:“可怜过了45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实际上他在45岁后才开始觉悟到“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跟我的那么相似呢?”。
新京报:从后来的结果看,傅聪成为了著名的“钢琴诗人”,这能否就说,是傅雷的严格教育使然?
孙瑞雪:成长具有巨大的复杂性,同时又拥有很大的规律性。我更愿意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遗传和精神进化的延续。是这些东西影响了傅聪。如同他的性格以及他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同样会影响到他的孩子一样,生活就是这样。
新京报:如果从教育的角度,当下的读者读《傅雷家书》,应该吸收哪些东西?
孙瑞雪:如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成长,我更相信一点,家庭就是一个教育机构。父母的生命状态、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心灵状态才是孩子成长的真正导向。任何一个家庭,他都不可能逃离这些东西。这些派生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孩子未来发展的方向,蕴含了人的价值取向、人的生存意义、人的内在世界以及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最后,决定了人的幸福感。所以,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一是父母内在的状态,一是孩子成为他自己还是成为父母所期望的,这有本质的差别,这也是今天的教育与以往教育的差别。可能今天我们更愿意相信,无论你是谁的父母,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所在,我们需要尊重这样的意义。
孙瑞雪(著名教育专家,一直致力于科学教育法的本土化实践)
【读者说】
杨小洲 家书并非傅雷作品的经典
我读《傅雷家书》是1984年的事,这本书的出版在八十年代影响很大,个人情调与艺术品位都令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生崇拜,尤其当时的报刊时常登载对此书的评论,大有将此书作为艺术鉴赏最佳书籍的趋势,因此阅读此书就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人将此书当作个人修养的枕边读物,甚至男女青年交往定情都要倚靠这书来完成,可想当年这书的销售盛况。我手边的这本《傅雷家书》还是北京一位女性朋友买了寄来送给我的,扉页上简单的签赠表露出依稀朦胧的情感。
但八十年代虽是文学与艺术阅读良晨,却不一定有着阅读的美景,毕竟我们的出版物相对匮乏,艺术水准与品位都有极大局限,因此读《傅雷家书》便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对家书中谈论的艺术不懂;二是以家书里的傅雷个人品位为欣赏标准。这样的结果常使人误入歧途,致使许多人对音乐对艺术的欣赏都停留在表象,讲解与抒发着自我想象,到了今天我读到的艺术类书籍,基本都带有这些影子。
而傅雷谈音乐属于个人意见,对错皆有,譬如他在信里说“这一点希望你注意。传说李斯特在琴上的式动作,实在是不可靠的;我读过一段当时人描写他的弹琴,说像rock[磐石]一样。罗宾斯坦(安东)也是身如岩石。唯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就值得商榷,前一句谈演奏,但时下郎朗演奏钢琴的大幅度动作与激情表达,说明傅雷所谓“琴上的戏剧式动作”不确,后一句“唯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也过于绝对,加上“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一句,可知傅雷对音乐与艺术有很多猜测与想当然,由此可知《傅雷家书》与曾国藩等人的家书全然不同,还是属于家书范畴,不是傅雷作品的经典。(记者 张弘)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