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王珮瑜:我把京剧比唐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站在台口,仿佛听到祖师爷说,孩子你放心唱罢。于是她气定神闲,唱腔喷薄…… 
     引子:在京剧界,王珮瑜是个传奇。几获全国大奖,京沪两地数次举办个人专场,在央视常播常放,26岁出任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创办自己的工作室,挑班走汉口,上海演全本伍子胥,率队赴香港艺术节演出……谁能料到,闯下这番天地的她,竟是个刚满28岁的苏州姑娘。
  ●义演
  3月4日晚,记者见到王珮瑜是在剧院后台。离登台演出只剩下十来分钟,化妆师在紧张找补,珮瑜冲记者笑笑说,明天我们再约。然后对着镜子仔细端详着。今晚的演出是她组织的,实在马虎不得。这时,门开了,有位老戏迷捧着本子进来,满头白发,一脸的热切:瑜老板,方便给签个名么您呐?
  自然方便。珮瑜不急不躁,写得认真。老先生称谢,双手接过本子,对着灯光仔细看了看,出门走了。台上,京胡试音的声音传来,是出场的时间了。
  这是一次义演。一位年轻的京剧演员陆地园患了白血病,过两天就要手术了。珮瑜和其他13位同样年轻的同行想为他做点事。王珮瑜是活动的发起人,也是这次活动的招牌。多少观众冲着这个名字来,无从统计,只知道她一上台,还没张嘴,就是掌声四起。等到她唱出嘎调“叫小番”的时节,叫好声一个接一个,在剧场里转腾滚动。
  当晚演出中,只有从业四十余年,人称“胡琴圣手”的燕守平老琴师也享受了如斯礼遇。
  那天,恰是珮瑜28岁的生日。
  ●珮瑜是个传奇
  在京剧界,王珮瑜是个传奇。1978年,她出生在苏州,是做票友的舅舅把她带进京剧的大门。开蒙学的是老旦,才几个月工夫,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后来改学老生,听着余叔岩先生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咿呀学唱,度过晨昏。后破格进上海戏校,入上海师范大学艺术表演学院,上第三届中国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
  在学校,她学唱“一轮明月照窗前”,学唱“陈宫心中似刀铡”,《文昭关》、《捉放曹》、《搜孤救孤》……以余派为主,兼学其他。曾四获全国少年京剧大奖赛一等奖,三赴港台演出。2001年,获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又获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最佳表演奖榜首。曾两次在沪个唱,三次进京办个人专场。个唱现场现在还经常在央视戏曲频道反复播放。据说,著名老生谭元寿先生看了她演出,说,“这不是又一个‘孟小冬’么?”遂传出“小冬皇”之名。
  毕业后,进上海京剧院,26岁便任一团副团长。后组建自己的工作室,探索以市场养艺术之路。今年年后,上海演全本伍子胥,赴香港艺术节表演,这又进京义演,忙得马不停蹄。
  ●京剧好比是唐诗
  约好3点碰面,珮瑜比记者到得还早。一副无框眼镜,长袖T恤搭配小背心,打扮清爽随意。人也爽快,三句话没过,就如同老朋友一样,天马行空,无所不谈。而谈得最多的,自然还是京剧。
  有人说,京戏的观众群比起当年可缩减了不少,早个几十年,大街小巷谁不能哼上一两句“一马离了西凉界”?可现在很多人除了晚会上捎带着听一耳朵,平时基本不接触京戏———珮瑜,你怎么看呢?
  “这也不必讳言。我给你补充个材料:有人特地跟我说,他知道我,对我特有印象———不是我戏唱得如何,是因为他觉得我长得特像“超级女声”中的周笔畅!”珮瑜苦笑,“你说让我说什么好?”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你以为?
  “我觉得,必须正视一点: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一个发展、兴盛、相对衰落的时期。再好,也不可能永远是最主流,永远鼎盛下去。好比唐诗,好东西罢?有唐一代出了多少大诗人,多鼎盛,可到了宋代,填词在坊间更盛行。到了现代,电影电视成了主流的娱乐形式。现在喜欢诗词歌赋的人群当然还有不少,层次也比较高——但毕竟人们不主要靠这个娱乐了。”
  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盛衰有期呢?
  ●先守住阵地,再图滚雪球
  “当然,我不是说京剧艺术不会继续发展了,大家都甩手不干算了,不是这个意思。”珮瑜歇了口气,“我是说,一是不要以搞大众娱乐的心态去搞艺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二是目标不要太好高骛远,一说就要瞄上最鼎盛的时期,排一出戏恨不能成为当前最大的热点,要比‘超女’的人气还火爆……路还是一步一步地走比较好。”
  怎么叫做一步一步走呢?
  “我的观点是,先守阵地,而后图滚雪球。”
  噢?愿闻其详!
  “守阵地,是先要把真正爱戏的人吸引住,让他们到剧场来听。中国有一大批懂戏、爱戏、想听戏的戏迷和票友。这些可是铁杆观众。他们本人可以买票进剧院,也可以带动很多原本不喜欢、不了解的人喜欢京剧———这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先守住这块阵地。”
  那怎么才能吸引他们呢?
  “先说说怎么干能把他们赶走罢!”———
  ●“舍本逐末”和“四不像”
  珮瑜对两种所谓“改革”的路子进行了质疑。
  一种是对噱头等外在的手段过分依赖。扎橡皮靠在水里“打出手”,用机关在舞台上放出人造的蟒,这些手段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用过,热闹离奇,当时看似乎能起到一点效果,但观众奔噱头而来,看完噱头就去。下次就不来了———因为它毕竟是噱头,没有长久
  的魅力。
  “清初洪升编写的《长生殿》,是戏剧史上的名作罢?排演时也下了心思,用烛火轻纱营造出通往月殿仙宫之路的氛围———可数百年后,留下的只是优美的行腔,而不是噱头。噱头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成为支柱和依靠。”
  有人把精力更多地用到舞美、灯光上,珮瑜也不以为然———你再加声光效果,比得过《指环王》么?增加成本不说,主要是吃力还不讨好。唱念做打上有功夫,最简陋的灯光,照样是好东西,耐看。
  珮瑜曾提出“贫困戏剧”的概念。简单、节约,不铺张、不搞大排场,把精力和资金用到表演的本体上来。既便于收回成本,又是好钢用到刀刃上。
  还有一种路子,是改变规范的程式。“想听西皮二黄,人家才来听你京戏,如果行腔运气用美声的方法、流行歌曲的方法,表演上照搬话剧、或者百老汇的舞剧,那用《论语》上的一句话,真是‘吾不知其可也!’”
  珮瑜认为,如果改完之后,新观众不来,旧观众要走,这才是最可怕的。
  ●走小步,不停步
  这么年轻,做了那么多的事,有人评价说,珮瑜果敢干练。
  “其实我一点也不果敢。”珮瑜微微低头想了一下“其实我挺优柔寡断的。但是我很坚持。只要是我认定了的东西,我一定要做到底。”
  她最为坚持的,便是京剧。她认为京剧固然不宜暴炒,但更不能断。要文火慢炖。
  “艺术上,一定要先继承好传统。在坚持传统程式、坚持京剧本体的前提下,在行腔上、在二度创作上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大胆的创新,这才是正路子,观众才会认可;慢慢的,恢复一些不经常上演的老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编排新戏,走小步,不停步,京剧才有希望。”
  “我现在在谋划,能否探索一条把演出日常化、经常化的路子。现在一些名角演出的机会相对还多些,青年演员只能隔三岔五演一次。这样既不利于积累舞台经验,提高表演水平,也不利于培养固定的观众群。我想尝试做做这方面的事。”
  也有人说珮瑜太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就理想主义,其实我也害怕自己年纪大了以后会没了锐气。所以趁着自己还年轻、还有理想的时候,我想多做一点事。成也好败也好,一定要试试。”
  ●“三大贤”:余叔岩、张国荣和邓丽君
  说起珮瑜仰慕之人,京剧大师余叔岩余先生自然排在第一位。
  “平时最爱听余叔岩的唱片,天天听,吃饭时听,睡觉前听,开车时听———一句话,他的唱腔成了我生活的背景音乐。”
  “他的唱腔是从这儿———”珮瑜指指耳朵,又指指心窝,“———到这里的。”
  除此之外,张国荣和邓丽君最让珮瑜欣赏。
  “张国荣这个人,是一个在商业环境下坚持艺术追求的人,我非常钦佩。在纯粹娱乐和艺术追求之间,我觉得他更偏向后者。他最后不堪重负走上那条路,消息传来,我大哭了一场,真的!一连三天眼睛都是湿的!”
  邓丽君的歌,珮瑜听着舒服。“邓丽君的唱法借鉴了戏曲中的一些声腔,这是中国特有的东西,所以唱出来味道特别浓。她的歌词也清新平易,我很想你,我希望你来看我……就是这么简单,但很隽永———其实京剧也一样,‘娘子不必太烈性,卑人言来你是听’,道理是暗通的。”
  珮瑜休息放松时,喜欢写写书法,临临王羲之,有时候还会萌生去北大读读书的念头。她还常和朋友一起去KTV唱歌。“我唱歌好听着呢!什么流行我唱什么!”珮瑜笑笑,“谁说京剧演员不能唱流行歌曲?只要唱戏时候别瞎改就是了———什么时候一起去唱歌,我唱邓丽君可以乱真的!”
  ●“瑜老板”
  珮瑜的戏迷们在互联网上有个论坛,叫“瑜音绕梁”。珮瑜还常登陆、发帖、回帖。网友们管她叫“瑜老板”,她就用了这个ID名。
  “那年有人叫我一声‘瑜老板’,嗬,我这心里头,美!回去还跟我妈说,今天有人叫我‘瑜老板’啦!———为什么这么喜欢?因为过去的好角儿都叫‘老板’。”
  虽如此,当面叫她,她抿嘴偷笑,得意中还有点不好意思。
  珮瑜办过一场纪念余叔岩的个人演唱会,名叫“余音三日”。“余有三层含义———”她掰起手指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自古是演唱者的理想境界;余叔岩的姓氏;古文中的‘我’。”汉字的多义替珮瑜钩住了先贤的衣角。
  据悉,珮瑜在一些老剧院演出时,站在台口,会突然有一种感觉,觉得冥冥中有眼睛看着自己,仿佛能听见祖师爷在耳边说,孩子,你放心唱罢,一定能唱好!于是她头脑空明,气定神闲,锦绣腔韵便在喷薄中了。
     作者:李智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