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博士论文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除以上所讲七个领域之外 ,道教对民间的风俗习俗和民间信仰,也有重要的影响,如崇拜三官、灶神、城隍神、土地神、财神、雷神、八仙、妈祖等,都和道教有密切关系,这里就不再详细地讲了。 

懂得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情况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在道教的道理,也就不难明白了。 

在21世纪里,世界经济将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各国人民之间相互往来必将日益频繁,在文化发展方面,也将走向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沟通、相互对话和相互交流的局面,虽然彼此之间的相互矛盾和斗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也会存在彼此之间的相互吸取和相互补充,而且由于西方文化的日趋腐朽和没落,东方文化必将日趋活跃,逐渐发挥其更大的重要影响。在东方文化中,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这一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的道教文化,也必然会受到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关注,产生其强大的吸引力,其中的许多合理思想,可以纠正当前西方文化中的一些严重失误,值得西方文化借鉴和吸取,为全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这里不准备对此展开全面的论述,仅就几个方面举例说明如下: 

第一 ,在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方面,西方文化所倡导的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鼓励人们为个人名利而拼命竞争,导致人们为了金钱和享受,可以不顾一切,终于使整个社会道德沦丧,歪风邪气蔓延滋长。相反,道教文化则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个人名利,而在于尊道贵德,唯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归真返朴的思想,不为个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为自己的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如果人人都信守道教文化所倡导的人生准则,整个社会风气就将大大好转,人们的思想素质也会大大提高,并从金钱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的真正价值,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 ,在对待人际关系方面,由于西方文化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思想作祟,总是企图统治别人,奴役别人,认为只要凭借自己军事技术的优势,便可以任意地侵犯别人的权益,夺取别人的生命财产,甚至包括别国的领土主权。他们奉行的原则是“弱肉强食”,“强权就是公理”,不能以平等态度对待他人和弱小民族,这样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息,使整个世界永远不得安宁。相反,道教文化则主张济世度人,强调在人与人之间要实行互助互爱,要“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37〕。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认为这是与“天心不同,故后必凶也”。〔38〕它还认为“天道助弱”〔39〕,“天之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40〕,主张实行人人平等而又公平的平均主义原则。如果人人都按照道教文化这些思想办事,就可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使整个社会和谐有序;也可以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大国和小国、强国和弱国、富国和穷国均能和平共处,整个世界自然也会得到安宁。 

第三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西方文化总是把人与大自然对立起来,带着征服者役使万物的思想,把大自然看作可以供人类任意掠夺的对象,尽情地榨取。其结果,却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人类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惩罚。相反,道教文化则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41〕,“自然之道不可违”〔42〕,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与大自然协调相处,顺应大自然本身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否则就将作茧自缚,必然危害人类自身,最终将被大自然把整个人类都从“地球村”开除出去。 

由此可见 ,道教文化中确有不少救世良方,可以医治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弊病,拯救西方文化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灾难,其现代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展望未来,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我们在弘道的征途上应当是任重而道远的,希望两岸学者乃至世界华人能够携起手来,团结一致,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使我们的道教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共4页: [1] [2] 3 [4] 
〔参考文献〕 
〔 1〕〔2〕〔4〕后汉书: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1428,1428,1429.〔3〕〔5〕后汉书: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1082,1082.〔6〕庄子集释: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1.246-247.〔7〕司马承祯.坐忘论〔M〕.道藏:第22册〔Z〕.三家本.896.〔8〕妙门由起序〔A〕.道藏:第24册〔Z〕.三家本.721.〔9〕〔10〕吴筠.玄纲论上篇·道德章第一〔A〕.道藏.第23册〔Z〕.三家本.674,674.〔11〕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C〕.北京:中华书局,1958.〔12〕〔22〕〔23〕〔24〕〔38〕〔39〕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10,135,405-406,406,695,703.〔13〕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注.香港大学出版社,1956.13.〔14〕道藏:第22册〔Z〕.三家本.4.〔15〕〔16〕〔17〕〔18〕〔19〕道藏:第17册〔Z〕.三家本.780,793,895,805,900.〔20〕朱文公集·读大纪〔M〕.〔21〕朱子语类:卷二四〔M〕.〔25〕章太炎.章氏丛书检论:第三〔M〕.〔26〕张行成.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九〔M〕.四库本.〔27〕中村璋八,安居香山.纬书集成:下册〔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1196.〔28〕〔30〕〔3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译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7,47,262.〔29〕李雄记载〔A〕.晋书:卷一二一.第1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40.〔32〕道藏:第11册〔Z〕.三家本.506.〔33〕道德经·第十六章〔M〕.〔34〕中庸·第三十章〔M〕.〔35〕史记:第1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3289.〔36〕裴马因.史记集解序〔M〕.引班固之言.史记:第1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7〕太上感应篇〔M〕.〔40〕道德经·第七十七章〔M〕.〔41〕道德经·第二十章〔M〕.〔42〕阴符经〔M〕.(责任编辑:www.zgny.com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