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80后”文化自觉的资源性特征浅议(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现象三分析——微观资源性的建构功能,即理性回归的社会意义。“如果一个文化资源不能提供切入点,使日常生活的体验得以与之共鸣,那么,它就不会是大众的。”80后的文化资源性在微观建构上,其功能主要是来自于大众文化的作用,所以80后文化资源性的微观建构意义主要表现在群体文化的理性回归上。 
  虽然80后“上幼儿园的时候还基本上是公费”,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实,在他们朦胧的意识觉醒中留下了很强的“货币”价值观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出他们对竞争的全新认知。九十年代的全民炒股风潮,又给他们留下了敢于挑战风险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80后的成长精神,即从没有个体性的传统人向个性鲜明的现代人演进。
  现象四分析——网络语境下文化资源性的自觉行为。网络化大众潜能的释放,首先,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被结构性的话语所解构了,但解构不是精神层面的归宿;精神层面的永恒活力,还是需要群体认同的文化自觉行为,并重构新的和谐文化体系。因此,网络语境下的虚拟方式,是“两次诞生”母题下的现代技术演进的结果。80后希望在网络中获得传统意义上神性的“原始冲动能量”,这就是一种资源性能量释放的文化表现行为。
  这种文化表征,既透视出80后尝试性的文化创新精神,又折射出后现代文化底色的语境特征。“网络文学的后现代底色使它与后现代文化精神之间形成了‘述愿’与‘述行’的双重逻辑,构成了文学与社会文化语境在理论逻辑上的内在联系,这种关联所表征的文化镜像,不仅预设了网络文学的文化隐喻,也构成其特有的艺术言说。所以,他们的文化创新精神带有一种浓厚的快餐式的复制技术的文化痕迹”;他们的文化言语“无不是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内在矛盾派生出来的。”80后的网络精英及媒体弄潮儿就是这一文化仿真时代的表征代表。
  现象五分析——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丰富了和谐文化建构中信念的内涵。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文化的同质化,从传播技术层面分析,的确削弱了80后民族文化身份的自我特征;但是,在80后集体无意识的永恒活力的文化表现终端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其本能的自觉体验。这种与生俱来的“领悟模式”在文化迁延中,是由自我认同的心理恒定机制所决定的。所以,80后这种文化自觉心理在社会重大变革中,从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上,奠定了其智力生成的主要方面。
  从人的个性化因素来看,80后的个体经济意识开始觉醒,这是现代经济社会文明的自由体现,也是现代经济向多元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就其资源性创造力而言,人们在反思“超女”现象时,是否认真分析过他们在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呢?而且80后在网络科技本土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群体之一。希望建立在理想的追求上,而后现代主义对理想采取的是“放逐”的方式,“只存在于现时,没有历史”;否定因果联系,只认可互为文本关系,以坚决消解具有统一性和能动性的现代理性主体为重要特征。这种思潮或多或少地影响过80后,但80后“不断行动”的社会能动行为,充分说明现代性本身正在被超越,80后的基本自我已经形成,文化身份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统一于80后文化资源性的特征之中。80后的文化资源性特征也逐渐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文化观,发挥出应有的积极推动作用。文化自我认同的现代价值也必然会通过80后的文化自觉行为,去进一步定位他们的自身人生理想。所以,80后的消费文化行为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的前提下,出现的一种青春期审美心理需求的消费行为,不是后现代主义放逐下的消费行为。
  现象六分析——和谐文化建构中的调适作用:“西学东渐”的启示,“东学西渐”的反思。“在劳动中,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把现象世界转变成为人的对象性存在,并按照客观规律和自己本性的要求把对象世界作为人的完善的生活条件再生产出来。”这就是80后在文化自觉方面的功能性资源所在。
  在学术界,人们习惯于把文化交流,或称为“西学东渐”,或称为“东学西渐”,其实“许多文化制作是针对群体共同的需要而发展的,但也有些文化制作只是为了宰制的目的而发展的,”所以,在“西学东渐”中,曾经有很多学者发表了反对“宰制”文化造成的“文化殖民”行为。在互联网上,中国的话语权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传统的民族文化身份在资源性上借助信息平台,参与到互信世界的建构之中,民族文化中的“和谐”精神也必然会成为中国下一代的文化自觉信仰,尤其是80后的主体文化精神,在文化自觉信念的建构上充分显示出文化和谐的主体内涵。(作者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丁文秀:《“文化研究”思想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②肖峰:“自我认同:数字时代的人文困惑”,《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3年2月11日,第5版。
  ③④孟建伟:“创新文化与科学观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第53页。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