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杭州"恢复"黄包车:文化浮躁让谁蒙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网络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日前,著名学者、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毛昭晰,接受媒体采的时激动地说:“我反对西湖边重现黄包车!”此事缘于今年8月8日,杭州市对外披露要进一步挖掘西湖的历史文化内涵、整合旅游线路、增加体验和感受的项目,提升西湖观光、休闲、体验的吸引力,项目设计包括人力黄包车。(人民网文化频道2007年9月3日)

    传承历史的精髓,展示、保留传统文化的精神记忆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杭州主管部门未加民间调研或征集民意,就动辄把有争议的历史文化置于旅游牌之上的做法,笔者就不敢恭维了。

    在笔者看来,旅游项目设计包括人力黄包车,是一种多么天真的想法。“打造能够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生活的、提供个人服务的公共交通方式”,这种建立在现代人眼光的文化设计,显然是忽视了对文化本质的深度思考,而是把文化过多显浅地放在了消费服务与经济利益的谋取的位置上。试想,黄包车是旧社会基层劳动人民的谋生手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景,是特定的历史产物,是民众对旧社会生活沉痛的“文化记忆”,完全可以放在“言传”的教育上,又何必摆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身教”砧板之上呢?

    窃以为,“恢复”黄包车,不仅仅是漠视民意开了历史的倒班车,也深刻地折射出现代城市在文化发展上浮躁的一面。君不见,近年来,各大城市正掀起了一股“文化攀比”的热潮。城市的主管部门、学者、专家为了城市的发展而不甘人后,就想尽千方百计提出一些大胆的设想,以求打造城市旅游文化品牌,甚至不惜以卖弄历史文化的糟粕、怪异来吸引眼球,追求巨大的经济利润。

    然而,让人无比担忧的是,恰恰相反,一些不该用以博取经济利益的历史文化轻而易举地被狂热提上议程,而那些该立马保护的则被冷淡遗弃在一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和文化遗址已经遭到破坏;大批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因各种原因失去传承;自然的名山被改造成了经济的名山;古建筑陷入了“开发性破坏”的怪圈;名人故居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变成一堆瓦砾;昆剧、京剧、粤剧等民俗艺术不时要面对观众流失、传统剧目失传、演员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除夕、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已被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冲得七零八落……

    如此这般文化建设的浮躁,让谁蒙羞?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乃至创新,一味以消费服务、经济利益的获取为赤裸裸的前提,文化的发展就容易滑向自我躯体“失衡”的边缘,而最终伤及的必然是城市本身。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