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近代经学的发展和消亡(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哲学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七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作为封建文化的经学,也渐成强弩之末,势不久长。 


    然而,任何旧事物、旧思想,总不会自动消亡的,在其渐趋没落之际,还会回光返照,垂死挣扎,经学也是这样。随着袁世凯帝制活动的加紧,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又把作为封建社会圣人的孔子、作为封建政府“法定”的儒经乔装打扮,狂吹烂捧,什么“宗祀孔子以配上帝,诵读经传以学圣人”<陈焕章:《孔教会序》,见《孔教会杂志》一卷一号。>,一时尊孔读经之风,甚嚣尘上。这股复古崇儒思潮,与封建帝制的废除、共和政体的建立紧密相连,把推翻封建帝制,说是“非革满洲之命也,实革中国数千年周公、孔子之命云尔”<康有为;《复教育部书》,见《不忍》杂志第四期。>,想以封建纲常名教“良药美方”的孔子儒经来恢复旧秩序,为复辟帝制、颠复共和制造舆论。 


    可是,复辟是不得人心的,儒经也不能“移易人心”。就在这时,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迅猛掀起,它对经学和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批判,具有前所未有的威力。陈独秀对经学的理论核心“三纲五常”的批判,鲁迅对封建旧礼教的批判,吴虞对《儒教主张阶级制度之害》的批判,把反封建思想和改革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儒家经学的统治地位动摇了。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3页。>它对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的破坏,涤荡了污泥浊水,统治二千多年思想界的儒家经学也从此一蹶不振,退出了历史舞台。 


    八 


    综观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八十年中,进步的思想家挣脱不了传统经学的羁绊,封建势力利用经学锢蔽思想,它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气候下呈现新的特点,又象一股绳索缠绕着知识界。 
既然汲取西方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就毫不批判吗?并不如此。近代思想恰恰又是在和封建文化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鸦片战后,龚自珍、魏源对传统经学曾经“冲击”;中法战后,康有为更对汉、宋两大学派猛烈扫荡;辛亥前夕,章太炎对康、梁等奉为神圣的今文学派也诋之不遗余力,能说他们对传统的儒家经学没有批判吗? 


    问题是,近代的思想家,他们反对传统儒学,只是反对其中的某一派别或集团,没有也不可能彻底的反封建儒学;他们反对以孔子为偶像的儒家某些学派,捧出的还是孔子偶像,往往扮演出以儒经反对儒经、以孔子反对孔子的闹剧。他们对一向认为“圣人之书”的经典曾生怀疑,爬梳史料,曲予考辨,使研究的范围扩大,对我国古史的探索提出了古籍真伪等课题,破坏了传统的盲目信古,导致了此后的“疑古”、“辨伪”之风。然而,孔子的权威并未动摇,像康有为那样还想用儒家学说中的“孔子旧方”来减轻“非圣无法”的压力,对封建势力又是那么妥协。 


    问题又是,近代的思想家看起来争论的是经籍中的经学问题,而实质上却是社会实际问题,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集团的不同利益和不同见解。他们在经学问题的后面,隐藏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体系,在不同的时代为不同的阶级或阶层服务,如辛亥前夕,章太炎利用古文反对今文,又是革命和改良、“排满”和“立宪”的斗争。 


    至于一些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也在新的形势下,建立起一种新的统治思想体系,曾国藩的“汉宋兼容”,张之洞的“旧学为体,西学为用”,又适应历史的变化,利用封建文化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尽管也谈“西艺”,强调的还是“明纲”、“教忠”,也只是封建统治思想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思想转化的缩影。 


    近代经学,是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的,一些进步思想家接触西方文化,要求改革现状,但他们不敢动摇孔子的权威,不断搬用传统的儒经,在近代史上的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有时还以“经学”的形式展开,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 


    进步的思想家摆脱不了儒家经学的羁绊,封建势力又利用经学锢蔽思想,经学传统的牵制束缚之深,可以概见。这种情况,直到五四运动以后,经学退出了历史舞台,才发生变化。由于经学在我国流传甚久,传统影响很大,经书及其注释中也保留了古代的历史和思想资料,要批判和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还脱离不了经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经学是要批判的,但作为当时的文化思想却不能简单抛弃,而要认真清理。( 作者:汤志钧)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