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康探明:在白云山雕出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康探明雕刻的喜鹊报喜木雕。资料图片
道教圣地白云山,一座民间艺术的天堂。尤其是白云观的木雕,无论是神话传说、人物故事,还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其雕刻手法细腻,线条流畅,构思奇巧,堪称“陕北一绝”。
白云山的木雕,90%以上是木雕大师康探明花了整整30年心血精雕细刻而成的。2009年6月,康探明的木雕被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化厅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949年,康探明出生在佳县康家港乡康家港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生活的贫困与艰辛使他过早地担负起帮扶家庭生活的责任。他一边在村中读小学,一边上山砍柴挽草,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读了小学四年级就结束了上学生涯的他,14岁就跟上泥水匠走村串户打下手,18岁又跟上吴堡县马应丁师傅学木工活。他初学木工活,就锋芒毕露,因为悟性好、肯吃苦、勤学好问,当学徒不到一年就已出师,能独自给村里和邻村的家户做各种木活,尤其木活中的木雕营生,做工精细,图案生动,深受当地群众喜欢。20多岁时,他已名声远扬,佳县县城中的许多重要木活,人们都主动邀请他去做。当时县委、政府大院的许多办公用品都是他一手制作,受到了当地领导干部的高度称赞。由于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木匠生活中,练就了过硬的木活功底,为他日后精湛的木雕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佳县庙宇木雕分布于白云观、云岩寺、兴隆寺、佛堂寺等庙宇,但无论是从木雕数量、质量,还是从木雕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旅游价值角度去考评,白云山道观都是最重要的。
白云观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距今已有405年的历史。
白云山庙宇木雕是白云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雕渗透在白云山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题材有龙凤、飞禽、走兽、花卉、人物、吉祥图案及神话故事。文革期间,白云山遭受了历史性的灾难,珍贵雕像、壁画等文物古迹几乎全部被砸毁。
上世纪80年代,依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佳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协助白云山道教修复白云山被毁坏的珍贵文物。在此期间,佳县木雕艺人康探明主动承担了白云山木雕修复工作,从此,他开始了人生最有意义的木雕生涯。
1982年冬天,康探明带着自己心爱的刨子、斧子、木钻、锯子、墨斗等木雕工具来到白云山。为了尽快修复白云山的木雕,准确了解白云山原木雕的造型和类别,他认真查阅资料,不厌其烦地多次走访白云山老道人,掌握了大量原始资料。白云山的木雕修复工作让他如醉如痴,从此他吃在山上、住在山上、工作在山上,白云山木雕修复工作逐渐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986年正月,康探明的妻子突然病故,留下了5个还不懂事的孩子。此时千头万绪的木雕工作刚刚步入渠道,一些木雕构思刚有腹稿,一些木雕的图纸正在绘制,一旦有所耽误,这些木雕活计就会前功尽弃。家庭的压力并没有击垮陕北这条硬汉子,他反而把巨大的悲痛化作无穷的力量,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木雕事业中。他在白云山一干就是30年,前10年,他几乎晚上睡觉没脱过衣服,为的是半夜灵性一来,好立刻起床进行雕刻。而在长达30年的木雕工作中,几乎晚上零点前没睡过觉,几乎中午没有休过午休。有时干活实在累得不行,就以酒解乏。
木雕工作是一项极其精细的木活,一刀一剪、一锤一斧、一刨一钻,来不得半点马虎,都事关木雕的成败。康探明看似老实木讷,不像怀揣绝技的艺人,但他心灵手巧,雕啥像啥。一块木头经他雕刻点化,就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如他雕刻的三官出巡匾,人物众多,形态各异,场面恢弘;雕刻的三官大帝威严端倪,天将刚劲彪悍,侍从眉清目秀,日游神展翅飞翔,罪人惊慌失措……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刻画逼真。有的木雕工期需要数月,有的需要数年。他所雕刻的藏经阁36天罡元帅雕像,花了长达两年的时间。其木雕工艺,令前往朝山的同行艺人赞不绝口,在全国道观木雕中也首屈一指。
康探明以刀代笔、以木代纸,在雕刻艺术的漫漫人生旅途中越走越远,木雕技艺日趋精湛。白云山的木雕艺术,使他在佳县毗邻的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周边省份名声远扬。许多名山、道观纷纷愿高薪聘请他前往,一些有钱的大老板愿出高价聘请他去雕刻寿材,均被他婉言谢绝。因为他深知白云观许多木雕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他愿把自己有生的力量全部奉献给白云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