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传经与弘道:荀子儒学的重新定位(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学文化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我们还需要说明一下荀子称引和推重的经典数目及对经典的排列顺序,根据上文所引及《荀子》全书,荀子称引的儒家经典共有六种,除了《诗》、《书》、《礼》、《乐》、《春秋》外,还有《易》。但称引《易》的地方只有三次,除了一次是与《春秋》、《诗》、《礼》一起称引外,有两次都是单独称引,一次是在《非相篇》(“《易》曰:‘括囊无咎无誉’”)另一次是在《大略篇》(“《易》:‘复自道,何其咎?’”),而且合称的情况又出现在由荀子弟子杂纂的《大略篇》中。《诗》、《书》、《礼》、《乐》、《春秋》合称的有三次,《诗》、《书》、《礼》、《乐》合称的有一次,并且都出现在《荀子》一书的重要篇章中,而且引用较多,特别是《诗》。《荀子》一书中没有一处把《诗》、《书》、《礼》、《乐》、《易》和《春秋》放在一起称引。根据这种情况可以推知,荀子乐道的是儒家的《诗》、《书》、《礼》、《乐》和《春秋》这五部经典,而不重视《易》。研究荀子的著论,今还有人不注意这种情况,在引用荀子称引经典的话时,对荀子明明所称引的只是五种经典,却以“六经”论处。30这决不只是一个口头上的形式问题,实际上荀子对《易》几乎没有什么引申和发挥,虽然他有“善为易者不占”之语。这就需要重新审查刘向和应邵的说法。31他们都肯定荀子擅长儒家四部经典,其中有《易》(其它为《诗》、《礼》和《春秋》)。荀子重《礼》和《乐》,专著有《礼论》和《乐论》;荀子亦重《诗》、《书》,往往《诗》、《书》并提,称引《诗》最多,32也多称引《书》。33虽未引《春秋》,但对《春秋》之“微”旨,也三致意焉。从孔子到孟子,都非常重视《诗》,但从引用来说,《论语》引用《诗》句只有几次,《孟子》较多,达到了三十多次,但也远不如《荀子》,《荀子》引用多达80次。根据这一现象,可以看出荀子熟谙和推重《诗》的程度。说到荀子对经典的排列顺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诗》《书》,次《礼》《乐》,后《春秋》;另一种是先《礼》《乐》,次《诗》《书》,后《春秋》。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两次称《诗》、《书》、《礼》、《乐》,排序都是先《诗》、《书》,次《礼》、《乐》;《六德》称引的顺序是先《诗》、《书》,次《礼》、《乐》,后《易》、《春秋》;《礼记?王制》的排列顺序是先《诗》、《书》,后《礼》、《乐》;还有《商君书?农战》中的《诗》、《书》、《礼》、《乐》、《春秋》之序、《庄子?徐无鬼篇》中的《诗》、《书》、《礼》、《乐》之序和《天下篇》中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序等,除了《易》、《春秋》或有或无外,其顺序基本一致。由此可知,荀子的第一种排序方式是一般所采用的方式;34 第二种方式可以说是荀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另立的一种排列方式。

    总之,荀子推重和称引儒家经典,把经典看成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通过经典为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寻求合理性和正当性根据,这无疑就是一种“经典权威主义”。这种经典权威主义为孔子开创,中经孔门后学和孟子,到荀子被大大扩展。汉以后随着体制性经学的建立,儒家经典成了中国学术和知识统一体系的大本营,也成了保证意识形态、教学、教化和价值统一的基础。

    与“经”相联系的是“传”。从孔门后学到孟子,“传述”儒家六部经典及孔子言论,已经成为学术和知识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孟子》一书中“传曰”只出现一次,但在《荀子》一书中以“传曰”引用“言论”的方式,凡二十处,引用之多,只次于《诗》。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荀子》一书的这一现象。照杨倞的解释(见《修身篇》),《荀子》一书中的“凡言‘传曰’”,“皆旧所传闻之言也”。此解勉强。葛志毅的说法有可取之处,他把《荀子》一书中的“传曰”分为三类,第一类本为经书;第二类是解经之作;第三类大都难明出处,很可能也是解经之作或儒家类著作。35根据荀子引用《诗》、《书》(有例外)、《易》时,使用的主要是经书本身之名,因此《荀子》一书的“传曰”,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代表孔子及其后学的儒家传述类著作。荀子引用“传”也是为他的立论提供根据,而且在一些场合,是与《诗》、《书》并列引用。这说明在荀子那里,“传”也具有了权威性的意义。实际上,作为孔荀之间的著作── 从《大学》、《中庸》、《礼记》,到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儒家简,可以说都是传述和发挥儒家经典的著述──“传”,这可以称之为“经典传述主义”。荀子正是沿着这个方向前进,不仅据“经传”引“经传”,而且传述“经传”。这种经典传述主义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传统学术和知识发展的一种基本途径,后儒不断通过诠释儒家经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使是创见性的思想,也是安放在经文之下自认是“阐述”经的微言大义,学术和知识就在这种经典注释中获得进展和积累。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