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会议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王阳明的书院实践与书院观(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学文化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以书院作为宣讲、倡大自己学说的基地,并借讲学颠覆程朱理学,是王阳明书院观的重要内容。王氏之学三变而定于书院,其教三变而从书院开始的情况,我们在上一节已经作过介绍,这里再引他在稽山书院讲学的材料,由此可以明了其操作情形。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王氏门人绍兴府知府南大吉“慨然悼末学之支离”,拓新稽山书院,又建尊经阁,集八邑之士,“将进之以圣贤之道”,遂请王氏“一言以谂多士”。于是,他就发表了其著名的六经为“吾心之记籍”,“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的主张,其称:


    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平和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着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圣人之扶人极,忧后世,而述六经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急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困穷而无以自主也,而记籍其家之所有以贻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名状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于影响之间,牵制于文义之末,硁硁然以为是六经矣。是犹富家之子孙,不务守视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于窭人丐夫,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竟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注:王守仁《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见《王阳明全集》卷七,第254—255页.)


     我们从“乱经”、“侮经”、“贼经”的言辞中,可以感知他对于支离末学的猛烈批评的态度,更可以从他希望“世之学者既得吾说而求诸心焉”的迫切中,体味到他借书院传播其学说的急切心情。


    乘平乱大胜之势,将瓦解朱熹学说的文章千里致送并刊立于白鹿洞书院,集合自己的门人在洞中讲学,其占领程朱理学阵地之意十分明显,可以不论。早在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王阳明就借为《紫阳书院集》作序之机,公开批评朱子之学“失之支离琐屑”,大力推销“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学”的主张,在朱子老家,开始了其颠覆紫阳学说的活动。其称:


    豫章熊侯世芳之守徽也,既敷政其境内,乃大新紫阳书院以明朱子之学,萃七校之秀而躬教之。于是校士程曾氏采摭书院之兴废为集,而弁以白鹿之规,明政教也。来请予言以谂多士。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警劝之道,熊侯之意勤矣;兴废之故,程生之集备矣。又奚以予言为乎?然予闻之:德有本而学有要,不于其本而泛焉以从事,高之而虚无,卑之而支离,终亦流荡失宗,劳而无得矣。是故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孟氏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一言以蔽之。故博学者,学此者也;审问者,问此者也;慎思者,思此者也;明辩者,辩此者也;笃行者,行此者也。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是故于父,子尽吾心之仁;于君,臣尽吾心之义;言吾心之忠信,行吾心之笃敬;惩心忿,窒心欲,迁心善,改心过,处事接物,无所往而非求尽吾心以自慊也。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拥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耳矣。朱子白鹿之规,首先以五教之目,次之以为学之方,又次之以处事接物之要,若各为一事而不相蒙者。斯殆朱子平日之意,所谓“随事精察而力行之,庶几一旦贯通之妙也”欤?然而世之学者,往往遂失之支离琐屑,色庄外驰,而流入于口耳声利之习。岂朱子之教使然哉?故吾因诸士之请,而特原其本以相勖。庶几乎操存讲习之有要,亦所以发明朱子未尽之意也。(注:王守仁《紫阳书院集序》,见《王阳明全集》卷七,第239—240页.)


    非常明显,发明朱子未尽之意是假,推广自己致良知的心学是真。这说明,王阳明已经深谙利用书院传播学术之道。正是利用书院这块阵地,他将自己的思想理论迅速推广于东南各地,及至倾动朝野,取代程朱理学而风行数十百年之久。


    王阳明关于书院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教条示龙场诸生》。教条作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虽然是为训诲在龙冈书院学习的“诸夷子弟”,比较浅近,仅以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事相规”,但它实则揭示出了讲学求道的逻辑理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只是,当时初讲知行合一说,其教初变于书院,相对而言心学特色还不明显而已,此则略而不论。


    关顾讲会,致力于讲会制度建设,是王阳明对书院的一大贡献。王门最早的讲会是由王阳明亲自主持的。据《年谱》记载,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九月,“先生归,定会于龙泉寺之中天阁。每月以朔、望、初八、二十三为期”,“咸集于此,以问学为事”。为了使讲会走向正规,不致因人之去留而聚散,他以书壁的形式对讲会的日期、原则和具体操作程序、方法等提出了要求,其称:“予切望诸君勿以予之去留为聚散,或五六日,八九日,虽有俗事相妨,亦须破冗一会于此。务在诱掖奖劝,砥砺切磋,使道德仁义之习日亲日近,则势利纷花之染亦日远日疏,所谓相观而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者也。相会之时,尤须虚心逊志,相亲相敬。大抵朋友之交,以相下为益,或议论未合,要在从容涵育,相感以成;不得动气求胜,长傲遂非,务在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其或矜己之长,攻人之短,粗心浮气,矫以沽名,讦以为道,挟胜心而行愤嫉,以圯族败群为志,则虽日讲时习于此,亦无益矣。”(注:《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五,第1294页.) 十月,阳明书院落成,讲会移至书院举行。其后,钱德洪、王畿等先生主持其事,讲会坚持数十年不断,成为浙中王门重镇。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