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武术:民族的骄傲(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武术进入运动竞技赛场,可以说是民国年间武术的一大进展,但是,由于官办的最高武术组织中央国术馆,过于强调武术的军事使用价值,局限了它的发展,最终,多年来取得的一点尝试性进展,也在连年战火中奄奄一息。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武术作为中国的“国宝”、“国粹”,也开始伴随着国家建设新时代的到来重新得到发展。
 
在贺龙同志提出的“发展、整理、提高、推广”的方针引导下,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之后,朱德、刘少奇等同志也都对武术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组织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和一大批长拳及器械套路。这些套路成为在群众和学校中普及武术的基本教材,之后,在国家体委统一指导下,各地相继建立了各种武术组织,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
 
可惜的是,全社会的习武热情并未持续很久,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一场劫难,武术社团和武侠小说,处于有节制发展甚至停滞状态,许多拳种和流派出现消退和失传的趋向。武侠影视,几乎销声匿迹。
 
然而,这一时期的香港,却是另一番景象。
 
1971年,一个名为李小龙的年轻人,以一部《唐山大兄》的电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他从中国到国外打擂,吸收国内外的各种拳法,以詠春拳为基础创造了截拳道,直到现在许多外国人还对中国武术心有余悸,认为截拳道是最凶狠的中国功夫。
 
李小龙汲取了美国电影技术的先进经验,在电影拍摄节奏的要求上,远远高于当时香港电影的要求。再加上李小龙本身武艺超群,身法奇快无比,甚至连摄影师也常常抱怨捕捉不好他的踢腿镜头,所以第一次与李小龙的合作,大家都是怨声载道。但是,当《唐山大兄》于1971年公映之后,连创东南亚的票房纪录,李小龙的旋风迅速刮遍了全世界,英语中也由此多了“KungFu”这样一个单词。很多人相信,李小龙是以一己之力,掀起了中国武侠电影的第二个高潮,同时他还在国外开设武馆,将中国武术传播出去的同时也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辞世。四部半优秀的武侠电影,32年短暂的一生,李小龙却为中国武术和电影表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演的影片使中国功夫闻名于世界。李小龙成了功夫的化身。同时,这位百年偶像的消失在当时造成了英雄真空。欧美与香港的电影公司开始在全亚洲寻找“李小龙二世”,这时,成龙走进了他们的视线。
 
1978年,成龙凭借电影《醉拳》一举成名,这部电影犹如平地一声惊雷,迅速掀起了一阵狂飚!观众如潮涌向影院,争睹成龙的喜剧武打片!成龙大红而特红了,成绩直追李小龙。随后,他又拍摄了《A计划》、《警察故事》等多部电影,直到现在,这些影片仍然堪称经典之作。
 
有趣的是,成龙成名前拳打脚踢演武打片,想成为李小龙第二,却不被承认。而后他立志成为自己,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功夫喜剧类型电影,奠定了自己的动作表演风格,但此时的他反而被观众称为“李小龙第二!”
 
就在成龙所引发的功夫电影风潮席卷香港影坛的同时,一些影业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大陆,试图开辟新的市场,与香港功夫电影抗衡。而这个想法,与中国政府发展武术的思考不谋而合。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在北京前门烤鸭店举行盛大午宴欢迎日本客人。席间,日方团长三宅正一谈到他正在学习中国太极拳,小平同志兴趣盎然地介绍了太极拳运动的优点,并在几天后题写了“太极拳好”的题词赠予三宅正一。看似随意的四个字,却为文革期间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武术带来了新的生机。当时在场的还有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廖承志同志。第二年,廖承志在广州会见了香港电影工作者代表,提出了共同拍摄电影《少林寺》的构想。
 
这部由中国大陆与香港首度合作拍摄的功夫影片,历时三年,香港中原公司投资,张鑫炎任导演,大陆提供演员和场地。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前所未有的尝试,成就了这部在武侠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1982年,电影《少林寺》一经上映,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甚至轰动了国际影坛。观众遍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国内的观影人数就达到了5亿人次。在那个国内电影票价仅有1毛钱左右的时代里,电影《少林寺》竟创下了全球票房总额超过了1亿元的奇迹。一举打破李小龙、成龙的票房纪录。
 
中国武术:民族的骄傲
电影的主要演员全部都是全国单项或多项武术冠军获得者。片中武打都是真人真招,不用替身演员,更无钢丝,弹簧等特技,真是名将汇少林,真功上银幕,这是电影《少林寺》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初涉影坛的李连杰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而后,李连杰一发而不可收,接连拍摄了《少林小子》、《黄飞鸿》、《太极张三丰》等几十部电影,如今,他已经成为了继李小龙、成龙之后,第三位世界级的功夫巨星。
 
电影《少林寺》不但成就了李连杰,更在国内外掀起了一场习武热潮。
 
在《少林寺》放映之后,少林寺的所在地,河南登封地区一时间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所武术学校,并争相冠以“少林”之名,而全国的武术业余学校竟达到了万所之多。参加武校活动的群众约6000万人。
 
习武,成为了当时的时尚,无论大街小巷,城市乡间都能看到练武者的身影。一些武艺高超的民间拳师,也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此时,国家体委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全国性“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征集拳法谱系;分类整理民间拳法、套路;并录制了70岁以上老拳师的武艺演练将近400小时。这些珍贵的资料,使我们在今天得以看到当年热闹的习武场面。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完成了修订与稳定竞赛规则:制定并施行了分级的团体与个人锦标赛和多层次的群众性观摩交流大会体制;颁布与施行了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制度。经过实验,散手运动搬上了现代竞技场,使武术在竞赛形式上更加完整。
 
武术从第三届全运会开始,只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但从1984年起,也就是电影《少林寺》公映两年后,很快就恢复了全国武术比赛,从第六届全运会起,武术已正式被列为比赛项目,也是至今,惟一列入全运会的非奥运比赛项目。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包括武侠小说、武侠电影开始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并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特别是到了新世纪以后,国内外众多大师级导演纷纷涉足功夫电影,《英雄》、《十面埋伏》、《七剑》等一大批影片先后在全球掀起了追寻中国功夫的热潮。
 
2000年,由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连夺“最佳外语片”、“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等殊荣,声名再创巅峰,该片在2007年当选25部“改变好莱坞”的影片之一。功夫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最重要的题材,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继承、发扬、推广进程中无可争议的文化使者。在中国武侠电影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中国武术爱好者人数急剧上升,教授中国武术的相关馆校、培训中心等组织的数量也在全球各地迅速增加。海外武馆,已经成为推广中国武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许多武术名师开办的中国武馆也多了不少洋弟子前来学艺。
 
  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土壤当中,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东西方文化间搭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交流、碰撞,显示出勃勃生机,未来,中华武术这一拥有悠久历史的国粹将以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形式进一步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作者:探索发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