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抵抗者”叶永青:1982-1992,那个“无中生有”的年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彭菲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1982-1992无中生有的年代”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叶永青现场导览 

“1982-1992无中生有的年代”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叶永青现场导览

   4月12日,艺术家叶永青个展“1982-1992无中生有的年代”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基于“断裂的流动——叶永青个展”(2011年展 于雅加达余德耀美术馆)的重新策划,是国内首档展出叶永青身为艺术家的第一个十年创作展览。

   展览分为六大主题,呈现艺术家约85件作品,涉及油画、水彩、素描、版画、综合材料等。诗稿、信件、报刊等相关文献在不同的展柜中得以展示。除了两件作品借自龙美术馆外,其余作品均出自余德耀先生的艺术收藏。

“1982-1992无中生有的年代”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展墙中摘取了叶永青与其他艺术家、策展人等的信件或对话。正如叶永青说,那是个以通信来维系联络的时代。若报纸上刊登了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哪怕豆腐干大小,之后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像是雪花一样多”。

“1982-1992无中生有的年代”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这些作品是叶永青早期的写生。这个时期的叶永青,是1980初期四川画派的旁观者,他用逃离现实的方式,来抵抗。

  叶永青

  《圭山风景-冬日》

  纸上油画,38 x 53 cm

  1983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有很多阐释,也有很多艺术家的个案研究。我想通过这场展览,带观众回到‘ 现场’和原初,让更多年轻的观众了解、回到那个年代。 那个年代的原初就是‘无中生有’——我们经历了文化中断的时代,在荒漠中爆发出新的理念,但它不是像如今说得百花齐放(那么笼统),而是也有很多谬误、夸张和困顿,总之是一段迷茫的时代。”展览前夕,叶永青告诉雅昌艺术网。

  展览的开端——1982年是他毕业于四川美院并留校任教的那一年。执教前几年,叶永青虽在重庆工作,却常往返于圭山和西双版纳,创作了大量户外写生和速写。这一阶段的作品,展现了其的审美源头:一方面,学习油画专业的他,以身践行对景写生的方法来重温后印象派大师的风范;另一方面,他自由随意的天性,也使他始终在逃离当代艺术的主旋律,反而放眼荒郊野外,在枯枝密林、红土村落间寻找新的出口。

“1982-1992无中生有的年代”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

  叶永青

  《诗歌插图》

  纸上素描,18.5 x 24 cm

  1985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此次展览的第一、第二部分从这个时期创作的《圭山风景》系列和大量素描作品展开。回忆这段时光,叶永青表示:“当时,艺术家都在走一条独木桥——参加全国美展,我身边的同学很多都在里面争金夺银。我一直是旁观者状态。不过,1982年前后,随着大家的毕业,四川画派的高潮也就落幕了,我们回到‘一无所有’的时代。那时,我在学校,是很‘ 孤独’的——所有以前的热闹都散了。”

  正是这个时期,叶永青开始“逃离”,创作《圭山风景》等系列。他称,自己是一个“试错者”和“抵抗者”:“当时觉得,现实就是一个垃圾。除了抛弃,别无选择。”

“1982-1992无中生有的年代”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

  1985年,叶永青旅居北京,在劳森伯格的展览上首次感受到当代艺术直切周遭生活的力量。这个阶段,艺术家开始对各个类型的作品均有尝试——西方立体主义的解构方式、原始点线的造型,以及来自云南民间艺术、澳洲土著、东正教壁画、波斯插图和明清版画连环画……这些都成为他在无望的现实和迷途中跃跃欲试的探索实验。

  针对这一时期的创作,叶永青告诉雅昌艺术网:“那是悲喜交加的时代——现在,我们会用现代主义来总结当时的尝试,但当时, 官方不会关注你,朋友也不明白你在做什么,其实(我)是非常孤独的。在八十年代后期,只有两条正道:参加全国美展、或自己去挣钱。若两个都不要,你就很孤僻,因为各处走不通,所以才会这也试一下,那也试一下。”

  叶永青

  《黄桷坪》

  纸上油画,52.5 x 37.5 cm

  1991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除了上述不同“主义”的尝试,叶永青还在1986年起放弃油画材料、转入以水墨和综合材料进行创作,这批实验性的作品在技术上为90年代后开始的“集成性”创作埋下伏笔。同时,展览还展示了一系列已完成和未完成的油画。当时,叶永青正在为《大招帖》系列做准备。作为艺术家不同创作阶段之间过渡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一个油画专业出身的艺术家对于系统创作油画的习惯和情结,也是其在不断摸索、寻找出路的证明,更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片段。

  对于这几件未完成作品,叶永青对雅昌艺术网说:“在创作《大招帖》前,我还画过一些古典主义的绘画——当然里面有一些超现实主义的变体。这是在艺术实践中有些犹豫不决的时期,我想向前,所以会选择后退一步看一看。这个系列之前从来没有展出过,因为所有的二十多件作品都被一位台湾的藏家收藏了,后来我再也没有画过。这几件画到一半的作品,余先生收藏了,所以得以呈现在观众面前。”

  叶永青

  《大招贴》系列

  摄于四川美院

  1992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1990年,叶永青开始创作《大招帖》系列,该系列直至1994年结束。这批作品用绘画、拼贴及综合材料完成,介于绘画和装置之间。艺术家开始从艺术仅和自我相关,转而开始思考作品之于文化的上下文关系、作品展示的冲击力和现场效果、以及作品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其创作开始“从过去自然而然的内心化表达,过渡到观念性艺术的开端”。凭借《大招帖》,叶永青开始参加国际性的展览,也使他走出国门,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1982-1992无中生有的年代”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览现场。

  “八十年代,那些‘场所’是很狼狈的,有很多没有希望的地方——圭山的农村、黄桷坪破烂的街道、喝酒喝到醉走也走不回来的黑夜、臭白菜味道的房子,但也有中国美术馆劳森伯格的展览,我还记得很亮、很坚毅的北方的太阳光,劳森伯格签名,这些东西都还在。”叶永青与余德耀美术馆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为公众真实再现上世纪80-90年代艺术家面对一片混沌或空白所经历的挣扎与纠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反思、剖析自我,在践行中创新。追根溯源,继续前行。

  此次展览由余德耀基金会倾力支持,展至5月20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