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被画者的天真”亮相中间美术馆 “不完美”的自闭症艺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杨晓萌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展览嘉宾合影  2018年4月1日14:00,世界自闭症日(4月2日)前夕,由北京中间美术馆主办的&

展览嘉宾合影

  2018年4月1日14:00,世界自闭症日(4月2日)前夕,由北京中间美术馆主办的“被画者的天真”展在中间艺术区的特别展厅开幕。作为今年北京中间美术馆的一个重要项目,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副会长李睦担任策展人,郑亚惠、石原李華担任助理策展人,展出了32位自闭症画家所创作的百余幅作品。开幕式结束后,中间美术馆邀请了来自社会学、哲学、艺术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展开了一场以“天真与文明”为题的研讨会。展览自4月1日起将持续至4月29日。

展览开幕现场

  中间美术馆作为北京第一家关注自闭症艺术的非盈利艺术机构,自2010年起就开始关注自闭症患者的绘画,并将这些脱离了社会桎梏和美学窠臼的画家称为天真者。“在过去的七年中,我们曾为天真者们举办过五届艺术展览。回望这七年的历程,最初,我们是以公益之心为天真者服务,以支持的态度为他们提供展示天赋的平台。但随着研究的的深入,我们开始以专业的学术视角、人文关怀的态度探讨他们的绘画,并举办了此次展览。” 助理策展人郑亚惠在展览开幕式上为大家简单介绍了此次展览的具体情况。

助理策展人郑亚惠主持展览开幕

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展览开幕致辞

 

策展人李睦展览开幕致辞

  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对策展人李睦及展览的支持者表示感谢,“李睦教授对艺术与教育的执着追问,以及就已有的展览模式的探索给了我们启示和帮助,同时,我们中间美术馆很荣幸成为自闭症画家施展艺术和才华的平台。”

  “展览主题之所以被定为‘被画者的天真’,一方面是因为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几乎都是关于人物的绘画,另一方面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艺术与社会、文明与艺术的关系。‘被画者的天真’,我希望通过小画家们笔下的人物,从不同角度揭示我们今天社会生活的发展程度。” 策展人李睦在展览开幕式中说到。

展览现场

  “另外,此次参展的32位艺术家并不全是儿童,年龄跨度很大,从几岁至三十几岁,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有十多年的绘画经验,但是,他们的绘画由于疾病、交往障碍等原因,仍然保留着一份天真,甚至到了五十岁,这份天真依然存在。虽然这些自闭症画家们的艺术并不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艺术,但他们的艺术能够为我们正常人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考角度,这是他们作品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持续举办自闭症艺术展的主要原因。”

“天真与文明”研讨会现场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骆芃芃,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艺术分委员会主席张敢,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黄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未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章锐,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高瑾,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院长助理陈家易,以及李睦的学生高登科、孙墨青等人,就展览提出的一些议题展开了讨论。更多内容点击观看【雅昌直播】中间美术馆“被画者的天真”开幕研讨会:“天真与文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骆芃芃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章锐(左)、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艺术分委员会主席张敢(右)

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艺术分委员会主席张敢(左)、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高瑾(右)

  会上,骆芃芃从社会和艺术价值两方面探讨了此次展览的意义,一方面,此次展览的举办让自闭症患者的存在有了意义;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可以给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一些启发,让他们在注重娴熟的技法之外,还要有自由的灵魂。

  张敢认为此次展览反映的更多是社会问题,自闭症画家的纯真可以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应该通过他们的艺术呼吁大家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章锐通过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为引,探讨了自闭症画家的作品对我们的意义:作为“镜子”反观我们所处的被各种图像充斥的世界。

  刘未沫认为这些非正常的艺术对当下已经僵化的美术教育有一定的冲击,同时引发我们对正常、非正常的界限进行重新定义。

  陈家易认为自闭症画家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们摆脱经验的束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黄裕生研讨会发言

李睦教授的学生高登科研讨会发言

  随后,李睦教授的学生高登科、孙墨青结合自己的经历,对自闭症群体及其艺术也谈了个人的观点。

  “在今天,我们所认为的‘天真者’是否已经过时,对他们,我们是否应该称其为‘不完美者’?我们每个人都想完美,但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愿望,我们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完美?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可能也是今天展览的核心意义所在。”李睦总结到。

林浚铖,《写真水粉画3》,2016年,37.5×53厘米,纸上水粉

常路加,《平静的女人》,2012年,37.5×53厘米,纸质丙烯

张英杰,《花园小憩》,2017年,53×38厘米,纸本水粉

陈嘉铠,无题,水粉,53×37cm, 2017

张殊玮 ,《天鹅舞系列1》,2017年,53×38厘米,纸质丙烯

  就像李睦在展览前言中说的那样:

  我们习惯于在绘画中看到”规范”的自己,而不是“非规范”的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够接受等同于生活形象的绘画人物形象。我们习惯于在绘画中看到“正常”的自己,而不是“非正常”的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接纳那些价值判断标准之内的绘画人物形象。我们还习惯于在绘画中看到“完美”的自己,而不是“非完美”的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容忍那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绘画人物形象。

  长久以来,我们用“规范”、“正常”、“完美”等概念构建了一个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艺术世界,也构建了一个艺术中并不存在的生活世界。因为生活中的艺术意义在于发现,而艺术中的生活价值在于启示。我们把艺术概念化、把生活简单化,并且远离了艺术与生活中的真实。我们在拒绝艺术中“不完美”、“不正常”、“不规范”的同时,也拒绝了由它们所构成的另一个真实的艺术世界的可能,而这个世界由天真、好奇、幻想、本能等因素组成;我们也拒绝了由这个艺术世界通往另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的可能,这个世界由多义、相对、宽容等因素组成。我们在关闭艺术世界之窗的同时,也关闭了原本属于我们的生活世界之门。因为绝对的“完美”、绝对的“正常”、绝对的“规范”本身才是“不完美”、“不正常”、“不规范”的根源所在。

  此次绘画展览的独特之处,在于绘画的创作者能够始终处于“规范”、“正常”、“完美”等法则之外,他们既是一群天真的使者,又始终不渝地在描绘着天真。他们依仗着幻想、执着和本能去描绘自己所看到的和自己所想到的人和事,描绘他们的真与假,描绘他们的善与恶,描绘他们的美与丑。这些出色的绘画不仅呈现出了描绘者的天真,同时也揭示出被描绘者的天真,使得我们能借此机会知道绘画中和生命中存在着的天真一面,并由此懂得天真的意义,懂得与天真息息相关的多样性、相对性、不确定性等因素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多么地重要。

  李睦

  2018年3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