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苏州美术馆推出张一麐文献展:讲诉一位吴中名士的爱国故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房卫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2018年1月22日,张一麐文献展媒体见面会在苏州美术馆举行。恰逢张一麐先生诞辰150周年,苏州

  2018年1月22日,张一麐文献展媒体见面会在苏州美术馆举行。恰逢张一麐先生诞辰150周年,苏州美术馆、苏州市名人馆历时一年多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策划推出《吴中耆宿——张一麐文献展》,共展出150余件展品,其中包含100余件文献资料和近40余件实物展品。

  张一麐(1868-1943),字仲仁,号公绂,别署民傭、大圜居士、红梅阁主,吴县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经济特科一等二名以知县补用,入北洋幕府。民国之初,历任总统府政事堂机要局局长、内阁教育总长等职,位居要津。

  1916年,张一麐反对袁氏称帝辞官继而归乡,在苏热心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1920年与张謇等发起成立苏社。苏州美专、东吴大学、振华女中等各级学校在当时均有张一麐鼎力支持。张一麐主张重振文化自信以期“救亡图存”,主倡举办了全球文献展之先驱——1937年吴中文献展,彰显了璀璨夺目的苏州历史文化。

费仲深(前排左八)、曾朴(前排左十)、苏绍柄(前排左十二)等公宴张仲仁(前排左十一)于虎丘 1921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麐与李根源等创办《斗报周刊》,宣传抗日救国。“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积极募捐,慰劳前线抗日将士。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积极奔走营救。次年“八一三”事变后,倡设老子军。亲赴前线劳军,组织救护安葬抗战阵亡将士、收容难民。

  1943年10月,张一麐先生在未平息的炮火中病逝于重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致电吊唁,赞誉先生“耆年硕德,爱国亲仁,宅心一秉大公,立言至为平正。抗战以来坚持团结,力争民主,尤著直声。”

媒体见面会现场

  张一麐工书法,擅榜书大字。好为诗,喜谈兵。道德文章驰誉全国,与李根源并称“吴中二老”。

  苏州书法名家潘振元先生表示,张一麐少年时受到潘祖荫的赏识,受到潘祖荫在书法上的指导。他的书法追求古气,行书和篆书并重,碑帖相融,逐渐形成了结构宽博的书写风格。“张一麐的书法作品中锋线条浑厚、笔姿雄秀、纯正,结构开张,带有很浓的颜体书风。”

张一麐书法作品

  潘振元认为:“从张一麐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真正的风骨。张一麐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他受过传统文化得濡染,又接受了西风东渐的新思想,重点关注国事与民生,把书法看作是文人之余事,但客观上都不自觉地走进了书法艺术殿堂。”

演讲——本校三周年纪念  《苏中校刊》  1931年第2卷 第51、52期

张一麐《阙园》手稿

张一麐《寿费仲深四十》草稿

苏州美专题词“美专精神” 1929

苏州美专建校十周年题词“充实光辉 美而大之” 1932

《艺浪》杂志题词 1930

东吴大学年刊题词“群彦汪洋” 1929

  本次展览以“少承庭诰 服习儒书”、“倦鸟知还 服务桑梓”、“誓歼丑虏 折角批鳞”以及特设场景“古红梅阁”四部分为主要内容,首次展示张一麐在晚清、民国以来时代风云巨变之中始终以“以天下为己任”之一生,特别彰显他作为地方士绅之领袖拄危定倾、泽被桑梓之不朽贡献。

展览现场

  展览由家族溯源开篇,从民国十七年张一麐作序的《张氏族谱》中可见,张一麐幼即颖异,有神童之誉,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

  本次展览由张一麐嫡孙张万安先生提供的《紫阳书院会课稿》,即为张一麐光绪年间月考书院时作文手迹,每篇都得到当时书院掌教邹福保的圈点与褒评。展览还展出张万安先生提供的张一麐生前所用金丝眼镜、多枚印章、书法手稿等18件珍藏。

《紫阳书院会课稿》张一麐

《紫阳书院会课稿》邹福保点评

张一麐印章十枚

  本次展览特设“古红梅阁”,还原张一麐回乡后长期居住之吴殿直巷32号故居场景,集中展示他的书法作品及与李根源、费仲深、蔡元培等友人往来之笔墨。“古红梅阁”虽已消失于战火,但筹办此展过程中却额外收获了当年租住张家宅院之潘毓秀老人的回忆。潘家当年与张家朝夕相处,虽时隔近八十年,老人作为亲历人回忆起当年仲老在书房之情形,及他为乡民主持正义、推广教育的点滴仍历历在目。

潘毓秀老人,回忆起幼时对“老虎公公”张一麐的印象

  本次展览持续至2018年1月28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