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北京古天一秋拍:12-13世纪不空成就佛1127万元成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小利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雅昌艺术网讯)12月22日晚,北京古天一2017年秋拍“缘起——藏传佛教艺术(六)”于

  (雅昌艺术网讯)12月22日晚,北京古天一2017年秋拍“缘起——藏传佛教艺术(六)”于北京金茂威斯汀大饭店举槌,本场共72件精品上拍。其中,本场封面拍品一尊12-13世纪不空成就佛以咨询价形式上拍,980万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1127万元成交。

12-13世纪不空成就佛 高80cm

  随着佛教的密教化进程,图像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为菩萨装佛像的出现,如宝冠佛即为一例,其他如五方佛在密教中也常见菩萨装。这尊像结跏趺坐,左手掌心向上置于腹前,右手抬起,手心向外,为不空成就佛的手印和姿态。不空成就佛为五方佛之一,象征着五智之一的“成所作智”,能够成就一切如来之事业,护佑修行者成就自利利他之行,远离一切烦恼与障碍。经典中称,不空成就佛的右手施无畏印,或者持羯磨杵并施无畏印,因此造像中的不空成就佛,也可见到两种手印,一种为右手五指伸展,掌心向外的无畏印,另一种如这尊像,右手中指弯曲,与拇指相接,原来很可能握有羯磨杵。

  此像脸型长圆,双眉相连,眼睛细长,鼻梁直挺,嘴角微微上弯,神态沉静悲悯,坚硬的线条和锐利的棱角与帕拉艺术类似。额前宝冠下的一组波浪状小卷发,以及耳朵上方的花朵与耳饰上的圆形花头相互呼应,这种装饰手法也常见于帕拉艺术中。头发于两肩呈S形垂下,边缘翻卷的小卷呈宝珠形,极富装饰性。菩萨装的不空成就佛同样束高髻,戴宝冠,一侧冠叶断裂,从残存状况来看,原来应为三叶冠,每片冠叶之间以兽面衔珠的纹饰相连,臂钏同样饰以兽面衔珠。这种华美的宝冠及臂钏在西藏现存的12至13世纪造像中偶能见到,如现存于色拉寺弥勒殿(强巴拉康)的一尊莲花手菩萨,其头冠与臂钏的装饰手法与此尊十分类似。这尊佛像佩戴多重细连珠的项饰,胸前饰以大的三角形坠饰,手腕与脚腕以同样的简洁细连珠纹装饰,衬托了冠饰、颈饰与臂钏的华丽。佛像腰背挺拔,气势不凡,帔帛自肩背后侧绕于手臂,在肩膀和上臂外缘呈片状,刻有Z字形折线与花朵图案,也是此时佛像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有时帔帛并不紧贴尊像臂膀,而是用金属细条焊接在造像肩臂部分。

  12世纪前后的此类造像,以前多被认为制作于藏西,随着西藏自治区的对外开放,更多研究者有机会深入西藏考察,并提出新的观点。瑞士学者米歇尔·汉斯(Michael Henss)通过对卫藏地区的考察,发现这些曾被归入藏西的样式,大量出现在西藏腹地的寺院当中,有些体量相当大,不便挪移。例如现存大昭寺的阿閦佛与莲花手菩萨,现存山南吉如拉康的不空成就佛,现存拉萨附近聂塘寺的阿閦佛,包括前文中提到的拉萨色拉寺现存造像,都属于此类风格。因此,米歇尔·汉斯认为应该将这些原来认为是藏西的金铜造像,归入卫藏地区。笔者同意米歇尔·汉斯的观点。首先,迄今为止,藏西现存11-12世纪的雕塑和绘画作品中,均表现出强烈的克什米尔风格,而这些原本被归入藏西的造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克什米尔特征。再者,远在古格东部的卫藏腹地,并不是佛教的荒芜之地,10世纪末,鲁梅(Klu mes)、洛顿(Lo ston)等人在青海宗喀一带学法,返回卫藏之后建立了寺院与僧团。赴藏西弘法的阿底峡,1045年准备从藏西返回印度,遇尼泊尔境内战乱,恰逢仲敦巴迎请,阿底峡随即到了卫藏,在桑耶、拉萨、聂塘等地弘法九年,1054年圆寂于聂塘。11-12世纪,各教派在卫藏纷纷开宗建寺,由阿底峡的大弟子仲敦巴建立了热振寺及噶当派,由昆氏家族发展出萨迦派,由玛尔巴和米拉日巴而来的噶举派等等,在西藏都开始崭露头角。尽管这一时期没有形成大的教派和统一的组织,但不可否认佛教已经在卫藏形成了一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制作大量金铜造像。因此这些现存卫藏地区的造像,很可能制作于本地或不远的地方。

  藏传佛教造像当中,15世纪以后的造像存世量较大,而之前的作品存世不多,加之历史上的数次破坏,完整品较少。早期佛教造像展现了佛教传入西藏初期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在风格上体现出早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进程,因此无论其艺术价值还是学术价值都无可取代。此像比例协调,体量较大,工艺精湛,风格透露出早期造像特有的朴拙与力量感。宝冠等细节虽有损佚,并不影响造像的整体效果,在目前流散的早期佛教艺术中实属罕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