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2017第十一届批评家年会漳州召开 共议批评家与读者的关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杨晓萌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2017·第十一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嘉宾合影  2017年12月20-21日,在福建漳

2017·第十一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嘉宾合影

  2017年12月20-21日,在福建漳州召开的2017·第十一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经过一天半时间紧张而热烈的发言和讨论,取得了预期成果,圆满结束。本次会议由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组委会、漳州市文化艺术协会主办,漳州蚁巢美术馆协办。本届年会的轮值主席由中国美术馆研究员、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徐虹担任,著名艺术批评家邓平祥担任学术主持,著名批评家、策展人杨卫为秘书长。

2017·第十一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现场

  出席本次年会的批评家共计44人,其中年会学术委员27人,他们分别为贾方舟、杨卫、徐虹、邓平祥、皮道坚、朱青生、王端廷、殷双喜、葛秀支、郭红梅、艾蕾尔、邱敏、李晓峰、马钦忠、管郁达、杨小彦、王林、王小箭、陈孝信、俞可、陈默、刘淳、滕宇宁、郑荔、张光华、郑娜、游江;特邀嘉宾3人,他们分别为顾振清、翟晶、凌敏;台湾籍学者4人,他们分别为黄海鸣、张礼豪、石瑞仁、黄茜芳;福州本地学者10人,他们分别为陈志光、李豫闽、徐东树、汤跃滨、蔡森成、蓝达文、杨天生、王燕成、林玉梅、李海梅等。

  漳洲、台湾当代艺术现状与年会主题“看与读:批评家与读者”

漳州市宣传部长刘伟泽

  开幕式由杨卫主持,他首先介绍了本届年会的筹备及嘉宾邀请情况。与往届年会不同,本次年会特意邀请了台湾和福建本地的学者参与讨论,所以年会举办之初,特别邀请了漳州市宣传部长刘伟泽对漳州本地的文化艺术做了简单介绍,并指出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漳州举办的意义:“本届年会在漳州举办,体现了中国批评家组委会对漳州美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为加快漳州美术事业发展、推动漳州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此次年会轮值主席徐虹

  漳州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讨论结束后,年会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始。此次年会的轮值主席徐虹女士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年会的学术主题。本次年会主题为“看与读:批评家与读者”,“近年来,随着当代艺术创作的深度和方向越来越深入和广泛,观众对艺术家的创作也有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这对批评文本也是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把今年的年会主题定为‘批评家与读者’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讨论这一关系的同时,必然要讨论艺术家的创作、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今年的议题下面有三个分议题:1、阅读理论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2、身份 、种族 、性别与批评解读,3、批评家与读者 。”

批评家马钦忠做主题报告

  随后,马钦忠做了题为“发明‘艺术意义’的当代艺术批评”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了当代艺术所面临的问题:第一,艺术批评纯粹是对艺术作品的意义“发明”,比如杜尚的意义就是如此“发明”的;第二,这种“发明”意义的当代艺术批评,是培养学习者进入艺术圈的工具,至于是否有助于对艺术作品意义的理解,这值得怀疑;第三,批评写作的意义发明是挑选某一个物并找到它的“物性”,但这种物性到处都是,凭什么你找个“物性”的说法就成了艺术?

批评家王林做主题报告

  王林的主题报告为“中国当代艺术阅读与批评的一个案例”,他在1.孟璐究竟怎样开建构中国当代艺术?——读杨诘苍《这不是一个“中国城”展览——深读“1989后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和2.动物有无人权?——读Ben Davis 《古根海姆中国展:紧急策展撤展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两个文本的分析中,对“提到的国外及海外专家和机构主导中国当代艺术评价这种现象,进而对参展艺术家贬低国内创作和批评的言论做了严厉的反驳(引自朱青生《应该重视古根海姆“世界剧场”展》引言)”。还“透露了巫鸿为筹办哈佛大学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与王林资料文献往来与‘后八九艺术’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两个历史公案。(转引自管郁达微信朋友圈)”(注:更多内容可关注【雅昌直播】第十一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马钦忠、王林主题报告)

年会秘书长杨卫(左)、台湾学者黄海鸣(中)、荣誉主席贾方舟(右)

  台湾学者黄海鸣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台湾当代艺术的现状,1近年来台湾出现了大量的艺术节,使艺术有点工具化的倾向;2高雄成为继台北之后的第二个艺术重镇;3大量美术馆开始出现;4开始注重对历史的挖掘,展览开始档案化;5开始注重民间艺术、地方文化的转化发展。

  “看与读:批评家与读者”主题讨论

  中国艺术批评话语权

荣誉主席贾方舟(左)、学术主持邓平祥(中)、轮值主席徐虹(右)

  12月20日下午,学术主持邓平祥对这三位批评家的发言做了总结,并指出针对中国美术批评所遭遇的困境,“既有我们自身的问题(外语很弱);也有外部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努力,不要有历史的傲慢和偏见。”

  皮道坚认为批评和艺术共生互动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批评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当代艺术不是为他人做的,而是为自己做的,所以他们对我们的评价是次要的,关键是我们自己做的如何,是否能够让当代艺术在文化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

批评家马钦忠(左)、批评家皮道坚(中)、批评家陈孝信(右)

  陈孝信通过对王林先生所做展览的梳理,侧面印证了高名潞曾说过的一句话:“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战场是在国内”。

  贾方舟认为:“不仅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战场在国内,当代艺术批评的主战场也在国内。与中国批评家相比,西方批评家对中国艺术的了解非常片面,资讯落后,许多新出现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他们都缺乏了解,所以真正拥有中国当代艺术话语权的还是国内批评家。就像王林说的那样,奥利瓦不是中国艺术的救星,真正有助于中国当代艺术正常发展的还要靠我们自己。”

  对此,管郁达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战场不完全只在国内,如果中国的当代艺术实验不是大陆批评家垄断的专利,那么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大到整个20世纪华人艺术家和批评家在海外所做的所有艺术工作和实验。”

批评家殷双喜(左)、批评家杨小彦(中)、批评家俞可(右)

  俞可从中国艺术家愿意参加古根海姆展览这一现象为切入点,认为在当下国际背景之下,中国要想建立自己的话语权是有难度的,其中“专业性”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一大困境,如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等在“专业性”方面都做得不够,这也导致许多中国本土艺术家都非常倾向于选择国际艺术家作为自己的策展人。另外,侯瀚如在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当代艺术博物馆所做的展览非常优秀,“如果国内美术馆可以做到这种程度,那么中国的批评还是有希望的,如果做不到,那么侯瀚如现象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批评家朱青生发言

  对于中国批评的未来,朱青生的态度则比较乐观,他认为“中国批评同以前相比,我们的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即便如此,未来我们还有进步的余地,即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方法做出更新的艺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和世界已经没有太大差别,中国微博、微信等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意味着中国力量已经走在世界前沿,那么我们的艺术也就有可能走在前沿。”

  翟晶的发言回应了王林老师挑起的关于批评话语权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讨论话语权的问题的前提是有问题的。对于西方话语霸权的颠覆,并不在于进入这种话语权的内部,也不在于颠覆这种话语权,重新再按我们的标准再建立一个。而在于,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一种普遍有效的话语权。而我们目前的问题是我们始终还是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强势的、主流的话语,而进入这个语境和系统,在其中占据一个位置,是我们所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在特定的一时一地发生的事情,最有发言权、最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些现象的,始终是在现场的人,也就是当地的批评家。别人说什么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如何界定话语权,如何界定自己,如何完善自己的当代艺术系统和批评系统。”

  发明“艺术意义”的当代艺术批评

批评家俞可(左)、批评家王端廷(中)、批评家凌敏(右)

  对于马钦忠的观点,王端廷并不完全同意,他认为“艺术批评是艺术价值的初审过程,批评家有责任对新的艺术现象进行命名,提出新概念。关键在于艺术有高下,意义有大小,批评家也有层次,所以我觉得伟大的批评家是发现伟大艺术意义的人。作为批评家,我们所要关注的点应该是怎样发现艺术的意义,认定哪种意义。”

  关于当代艺术的意义发明,殷双喜也认为批评家在某种程度担当了艺术意义的生产者和概念的制造者的角色,但“我们不能把生产艺术意义的批评一概抹杀,我们要聚集的点是生产什么意义,什么概念。”

批评家管郁达(左)、批评家王小箭(中)、批评家陈默(右)

  批评家和读者的关系

  至于批评家和读者的关系,殷双喜认为“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无名的记者群,我的文章在讨好哪一类读者?哪一类读者在读我的东西?这些我都不知道。因为无法和读者见面,我们的批评只是一个单向的信息发送过程,要么不关注读者群体的需求,只专注于自己的写作;要么根据新闻和舆论喜好,生产读者想要的东西,这都是一个虚假的读者群。”

  李晓峰以艺术家蔡志松为例,提出“今天我们的艺术是给谁做的,今天我们的批评是给谁看的”等问题,并提出批评的底线:1诚实;2朴实,祛奸商化,这是批评的本份;3良知、善意,不要专制、霸道。

批评年会现场,出现了许多青年批评家面孔,其中女性批评家居多

  滕宇宁认为“中国批评目前还没有广泛参与到全球语境的讨论中,更多还是在中国内部挖掘问题,对国际社会与思想焦点未能发声,亦不能引导全球的话题走向。批评在中国本该已经度过了对艺术作品的解释、推荐的阶段,也不该再执着于理论的引用,而是应该参与到图像时代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反思。”

  台湾学者张礼豪从艺评家的角度对批评家和读者的关系谈了自己的想象和追求,“艺评人首先是读者,要读懂艺术家的作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我们的文字让观众对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有所理解。”

  此外杨卫、葛秀支、郭红梅、艾蕾尔、邱敏、杨小彦、王小箭、陈默、刘淳、郑荔、张光华、郑娜、顾振清、凌敏、石瑞仁、黄茜芳、徐东树等批评家也相继对“批评家和读者的关系”、中国艺术批评话语权、发明“艺术意义”的当代艺术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发言与探讨。

  新一代批评家与老一辈相比有何不同?

批评家凌敏做主题报告

  12月21日上午,凌敏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国际艺术批评会议的情况。她根据国际艺术批评家协会(AICA)的网页,对AICA的历史、如何成为会员、年卡贴纸、协会理事、委员会(档案库建设、审查、奖项、财务审查、赞助、出版、条例修订)、新闻和年会等情况进行介绍。凌敏期望利用协会资源,与中国开展活动,艺术评论奖(IAAC)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向全球评论者公开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促使中国批评家积极加入国际艺术评论的大军中去。

批评家滕宇宁做主题报告

  滕宇宁做了“中国现代艺术档案《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17年度简报”的主题发言,她表示截至12月初,中国现代艺术档案共收集当代艺术展览3884条,出席第一现场收集510桩展览材料,收集并阅读文献3173篇。此外还有大量研讨会、公教活动、话题讨论、人事变动乃至人生意外等信息,没有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只是分门别类地进行档案储存。随后,她还对过去一年艺术圈所面临的问题和冲突、流行趋势等现象进行的阐述。

  随后,轮值主席徐虹对承办本届年会的漳州市文化艺术协会和艺术家陈志光的热情接待致以衷心的感谢。并对此次年会进行了总结:“本次年会与往届相比大部分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就是有更多的年轻批评家参与其中,使此次会议充满新的希望。从他们的发言中我们发现代际之间的关注点还是不同的,年长的批评家他们有一种历史感,批判非常锋利和坚实,针对问题也非常有洞察力,在中国目前的社会语境里,这种批评还非常有效。新一代批评家则带给我们新的开阔视野,他们的信息来源更广,关心的范围更广,他们和世界潮流的呼应更强烈。”

本届年会轮值主席徐虹(右)与第十二届轮值主席李晓峰(左)

  最后,杨卫与众多批评家年会的学术委员就年会未来的发展做了具体讨论,并宣布第十二届年会轮值主席将由学术委员李晓峰担任。

  (注:文中部分内容根据会议录音整理而成,部分内容因时间之故未由与会者审核。)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