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以神写形——杨晓阳水墨创作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形神道教无”观念与中国水墨的未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杨晓萌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2017年12月12日下午14:00,“以神写形——杨晓阳水

  2017年12月12日下午14:00,“以神写形——杨晓阳水墨创作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书画》美术馆召开。时值“以神写形——杨晓阳水墨创作学术展”举办之际,《中国书画》美术馆特别邀请了10位专家学者,就艺术家杨晓阳的艺术创作、中国水墨的艺术语言以及水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深入而广泛的研讨。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有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家》杂志总编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尚辉,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高天民,《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康守永,中国著名画家顾平,《中国美术报》副总编、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陈明,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导朱尽晖,艺术家许振等。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主持。

“以神写形——杨晓阳水墨创作学术研讨会”现场

  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由《中国书画》杂志社、中关村博物馆与艺术品行业联盟主办,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承办的“以神写形——杨晓阳水墨创作学术展”在《中国书画》美术馆开幕,展出了艺术家杨晓阳新近创作的水墨小品50余幅。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主持研讨会

  之所以在展览期间举办此次研讨会,是因为“近几年,艺术家杨晓阳作为艺术圈里的话题性人物,他的每一次展览都能引发人们的热议,如果一位艺术家可以持续不断地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他一定是一位有意思的、值得我们探讨的人物。另外,水墨艺术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热点,也是目前最需要寻求转变的艺术形式,今天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我们在探讨杨晓阳创作的同时,也可以直面中国当代水墨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举办此次研讨会的初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在研讨会上说到。

《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康守研讨会发言

  《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康守永向我们介绍了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2016年,杨晓阳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作品展,随后我们想在《中国书画》美术馆也举办一场以‘从写实到写意’为主题的展览。但在北京师范大学“杨晓阳美术创作文献展”举办期间,我们修正了一些举办杨晓阳个展的想法,最终我们决定举办一个主要展示杨晓阳2017年创作的水墨小品的展览,其中许多作品都是第一次展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家》杂志总编王镛研讨会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家》杂志总编王镛将艺术家杨晓阳最近的创作与张仃做了比较,从而概括了杨晓阳的创作特色。张仃的艺术主要是把西方的现代艺术与中国民间绘画相结合,这一点与杨晓阳的绘画类似,但也有不同之处。“杨晓阳的创作可简约概括为‘文人画+拴马桩’,‘文人画’是指文人的墨骨线条,‘拴马桩’是指中国民间艺术。杨晓阳的艺术,笔墨是文人的,但造型是民间的,只是他将民间艺术繁琐的东西简化,使造型更加单纯。‘文人画+拴马桩’的表达方式使杨晓阳的艺术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使其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尚辉研讨会发言

  《美术》杂志社社长、主编尚辉从中西方艺术的不同点出发探讨杨晓阳艺术,“西方艺术聚焦于图形,中国艺术则聚焦于笔墨,也就是说中国艺术家是在相似的图形里意会笔墨的万千变化。对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杨晓阳来说,如何将描绘对象转化为图形,如何处理好图形与笔墨的关系是其一直关注的问题。就西方艺术而言,抽象效果是艺术家将对象转化为图形时常用的手段,但对中国艺术家而言,这样的转化讲究的是艺术家笔意、笔性的处理,这与艺术家的心灵和格调紧密相连。”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研讨会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从展览主题“以神写形”为出发点,对杨晓阳创作中的形象与形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展览主题‘以神写形’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是写实与写意的关系,从民国至新中国时期,中国画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从文人画法中走出来,其中心价值是从写意走向写实;到了现在,随着回归传统热潮的兴起,中国画开始聚焦于从写实到写意转换,并在这样的转换当中寻找中国水墨的新的可能性。此次展览的这批杨晓阳的作品,就是他对中国画整体发展趋势的思考。”

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高天民研讨会发言

  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高天民则对杨晓阳所提出的“以神写形”理念的意义做了概括。“今天,杨晓阳提出的‘以神写形’具有特别意义,一直以来,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就是将艺术家对大自然的领悟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表达,但20世纪,随着西方艺术的传入,这种强调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中国强调心性的艺术遭到否定,在这一背景下,杨晓阳提出‘以神写形’,可以让人重新回到‘心源’,使艺术能够打动人。此次展览的作品中,杨晓阳开始使用抽象元素,这一现象表明艺术家不仅开始以整个世界为表现对象,在表达方式上也有了无限可能,这也使得统御世界的‘形神道教无’被完全打通,这也是杨晓阳作品的意义所在。”

艺术家顾平研讨会发言

  艺术家顾平从三个方面向我们总结了杨晓阳创作的面貌:1造型的质朴性,杨晓阳的创作有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2作品的现代感,杨晓阳的创作在传统文化中加入当下时尚元素,从而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流;3笔墨简洁,笔法稳健,杨晓阳用黑白对峙画面构成,用画面书法性展现西安的大唐气韵,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面貌。

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导朱尽晖研讨会发言

  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博导朱尽晖认为杨晓阳是一个光明的艺术家,“光明”是指艺术家的精气神,这也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中。首先杨晓阳的作品既是自身精神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象的体现;其次,艺术家的作品也表现了描绘对象的精神,所以他的画面不是抽象而是精神的体现;第三,画面中的造型与笔墨,面线关系都是画面精神的体现。

《中国美术报》副总编、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陈明研讨会发言

  陈明研究员认为,此次展览有三个方面值得研究:1.形式语言的多义化,此次展览中,艺术家杨晓阳的作品开始摆脱“形”的束缚,走向“神”的追求,“以神写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此次展览作品,体现出形式语言的多义化。2.图式章法的抽象化、神秘化,画面图式神秘化、符号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章法更加多元和自由。3艺术思维的哲学化,“形神道教无”观念的提出,特别是“无”的观念反映出艺术家杨晓阳深厚的理论修养,艺术思维的哲学化为其创作提供了巨大的精神空间。

艺术家许振研讨会发言

  艺术家许振从画家的角度向我们分享了他对艺术家杨晓阳绘画的理解和思考:“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也要有‘范式革命’,意思是说画家创作时不要抱着传统不放,也不要沉迷于西方观念,要中西结合,在承袭过往的基础上创造更好的未来。”

杨晓阳研讨会发言

  最后,杨晓阳向我们解释了展览主题“以神写形”的提出背景和近期的创作状态“‘以神写形’最早是由艺术家石鲁提出的,在他临终的绝笔中就有以神写形的理论。另外,对于中国画形、神、道、教、无的不同境界,这既是我们艺术创作的努力途径,也是衡量艺术的标准。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才开始将此次展览的主题定位以神写形。”

“以神写形——杨晓阳水墨创作学术展”现场

《甘南写生系列》33cm×44cm 2017年

《四个兄弟》 68cm×34cm 2017年

《水墨人物系列》 68cm×68cm 2015年

《水墨人物系列》 68cm×68cm 2015年

《课徒稿之具象3》 42cm×42cm 2017年

《课徒稿之抽象8》 42cm×42cm 2017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