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艺术跨界碰撞;跨媒介现场第一季“沉浸的灵光”开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谢媛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跨媒介现场第一季“沉浸的灵光”嘉宾合影  由吉利华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

  

跨媒介现场第一季“沉浸的灵光”嘉宾合影

  由吉利华国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知名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卢缓策划的展览——跨媒介现场第一季“沉浸的灵光”于2017年8月6日下午在上海BA艺术中心揭幕。

跨媒介现场第一季“沉浸的灵光”艺术家合影

  此次展览邀请艺术家蔡广斌、陈心懋、何曦、黄渊青、卢甫圣、石至莹、王劼音、王天德、王燮达、杨冬白、时空旋钮的共同参与。

  他们的创作从各自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出发,深度开发不同艺术媒介特有的表现力与语言方式,并通过现场的并置与对话,交织出跨越媒介的效果。

出品人王景利

  展览题为“沉浸的灵光”,借由本雅明的“灵光”(Arua)概念入手,试图在技术高扬,感官饱和的当下,重新凸现出艺术启发想象、超越实用进而抵达心灵的存在意义,并籍由展厅这个实在的现场,为在场者提供一个摒弃干扰、放下工具、进而与作品“精神耳语”的“沉浸”体验。

策展人卢缓

跨媒介现场第一季“沉浸的灵光”展览现场

  展览在空间上分为“内光”与“外光”两个部分,前者更侧重于艺术家对于当下人自身存在方式、内心体验与自我认同的追问与表达。于是无论中国传统“依仁游艺”的存在状态,抑或是西方现代主义以来表现主义的情感发散样式,都越来越成为今天绘画存在的主要价值。艺术家在精神领域的自我救赎与传播系统的主客交感,以一种历时性的方式在特定的空间中存在。该板块更关注艺术在当下语境中的“复魅”,试图营造更具有“沉浸”感的体验模式,重启艺术创作本体意义上的技法、手感、语言系统的审美通道,唤醒观看者被感官经验刺激模式所麻木的“诗性”状态。

王燮达 《灵感1203》

王劼音《夜色2》

杨冬白 《江山梦》

王天德 《后山2》

陈心懋 《有花鸟云雨的灵石图》

石至莹 《沙海》

  后者则并非指向传统意义的外部自然光源,而是泛指今天人所处的外部世界。今天,“人工”的外部景观与自然紧密交织,并且不断翻新,它们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经验,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视觉模式。该板块更关注艺术家对于外部世界的视觉经验的开放性接受与表现,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人视觉模式改变的有益探索。从移步换景,焦点透视,照片构图,镜头感到自拍视角,其展现的不仅仅是观看方式与角度的变化,更是一种经验系统的全面更新。它如同阳光下的泡沫那般,以一种纯粹的形式与内在质感,去映射周遭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

卢甫圣 东方图像志系列

何曦《看海2》

黄渊清 《无题2016-12》

  而为了激活艺术丰富的包容性与想象力,提供视觉、听觉、时间性与空间性交织的多元感受,以及当下国人横跨中西的复杂背景,此次开幕式特地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昆曲表演艺术家倪泓和创作型音乐人朱林蕾,现场带来了一场跨界的表演“光的持续音”。这是一件钢琴曲、电子乐与昆曲的跨界现场作品。由“光”出发,由“音”贯穿,将本雅明“光晕”说中所强调的肉眼观看过程中产生的某种主观经验,与我们日常的“沉浸”体验相关联,通过音乐、戏曲艺术的跨界碰撞,提炼持续的时间性概念与视觉艺术的空间性相交互。

昆剧艺术家倪泓

 

音乐人朱林蕾

演出合影

  本次展览策展人卢缓表示,“沉浸的灵光”在今天则更代表一种将美融入生活的智慧,情感热烈深沉而不矫饰喧嚣,智慧隽永明快而不邀宠于形。本次展览一方面试图正视技术给视觉艺术本身带来的变革,尤其是给那些并非基于工具理性的艺术创作形态带来的变化;另一方面则集中呈现基于身体经验与内在感受的创作样式,以“可见的灵光”象征作者与观者之间更直接的互动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次展览试图营造“沉浸”的状态。王劼音、卢甫圣、陈心懋、杨冬白、黄渊青、蔡广斌、何曦、王天德、石至莹、王燮达等上海艺术界的中坚力量,强调专注的内在品质以及不具有侵略性的语言气质,他们的作品沉静而不寡淡,丰富而不嘈杂,专注而不保守,跨界而不牵强。在作品的呈现上也摒弃了多余的视觉元素干扰,以衬托作品内在的整一性与丰富性。

  展览将持续至11月6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