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德国当代艺术家联展上海:何为当代艺术的“态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谢媛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态度”中国-德国当代艺术家联展开幕式现场  “态度&rdquo

“态度”中国-德国当代艺术家联展开幕式现场

  “态度”中国-德国当代艺术家联展暨论坛于2017年5月25日在上海云艺术中心揭幕,次日5月26日上午,中徳两国艺术家及有关学者将出席本次学术论坛。

  此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特别支持,特邀著名艺术批评家马钦忠担纲策展人。

开幕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韦天瑜主持

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邓晓贤

本次展览策展人马钦忠

德国艺术家Timm Ulrichs 代表德方致辞

中国艺术家代表谢晓泽致辞

  展览主旨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批评意识,欲求通过中国和德国艺术家对当代人文与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呈现中国与德国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创作上的不同取向。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策展人马钦忠在《当代艺术不是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文中对本次《态度》展中作出策展说明:什么是当代艺术?不是摆放一堆垃圾就是观念装置,用电脑和跟拍设备就前卫,敢脱光衣服就是追问文明底线。更不是弄得云里雾里就是探索、到处扔石头就是创新。最传统的手段可以是最前卫的艺术,而最前卫的工具做出的艺术也同样可能是理念最滞后的艺术。

  “当代艺术不是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而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认为,创新和探索不是艺术独具的特征;所有科学乃至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创新和探索。唯有关于生命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可能性、即是说这种价值观即是:赤裸生命的未知生涯如何创新和模索到一种新存在的可能性、如何从中澄明出一丝丝新的曙光!”

  所以,在他看来,本次展览——态度就是这样的一次期待,一次预约:我们何时再见?

  本次展览筹备一年多时间,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韦天瑜表示,当代艺术的最大功能只能是批判性的把社会的现象图像化、审美化。认识到当代艺术性质和范畴的有限性,才能摆正当代艺术在巨大社会格局中的自身位置,才能准确地呈现当代艺术对于社会发展的应有态度。

  他同时也期望这次汇聚了中德当代艺术不少代表人物的大展能够深刻地呈现当代艺术近年的探索轨迹。因而,本次参展作品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批判性。

  ▲尹秀珍  《皮立方》装置 材料:穿过的衣服,不锈钢,灯 2009

  作品通过对旧物的拼接,传达了对于现代社会全球化与同化问题的探索,作品的主题包含着记忆、过去和当下,以及人与其生长在其中不断变幻的社会复杂的关系。

  ▲张大力《肉皮冻农民工》照片 20cmx20cmx20cm 2000

  作品通过对于中国环境城市化过程造成的剧烈的反差,在城市化当中谁才是城市化的主人?谁主导了城市的变化?这些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人,在艺术家看来,他们是这个国家里最重要的主人,他们的数目非常庞大,他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改变着这个国家,表现这些人就是表现中国的现实。

  ▲谢晓泽 《2001年10月-12月》影像 2001年至2002年

  911事件之后,接踵而至的事件绷紧了人们的神经,作者在2001年10月至12月这段时间里,频繁出入于纽约的地铁,以摄影机捕捉了乘客手中不断变换的报纸,伴随着列车紧迫的节奏,战争、暴力和苦难的画面在报纸的版面上接连展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空间。

  ▲Ursula Neugebauer 《en face》43x43cm 2014

  艺术家在柏林邀请一些性工作者为她们画像,在画像的过程中,艺术家发现她们别样的经历,因而对自身产生不同的认知。她们的面部表情构成了肖像画中由线条构成的个体,再次“到场”,头发是线,是从属于人体的一部分,人离开了,头发却在线。

  ▲蔡广斌 《身体的困惑》水墨、照片 2017/5/25

  ▲Jochem Hendricks《前窗》6:05 高清循环播放 2008-2009

  ▲Harro Schmidt 《超能力之塔》人造树脂环,塑料人偶 2017

  ▲Timm Ulrichs 《泪河》影像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