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庶人画家的艺术苦旅:熊吉炎艺术回顾展于重庆文联美术馆启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璞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现场嘉宾合影  2017年4月8日,“艺术苦旅——熊吉炎艺术

  

现场嘉宾合影

  2017年4月8日,“艺术苦旅——熊吉炎艺术回顾展”在重庆文联美术馆开幕。展览由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办,重庆市文艺家活动中心、重庆文联美术馆承办,展出了庶人艺术家熊吉炎生前所作的120余幅绘画作品。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徐亮 致辞

批评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展览学术主持 王林 致辞

  据了解,熊吉炎是四川省宜宾人,出生于1942年。熊吉炎自小对绘画充满激情,但是由于年幼多病,家庭清贫,他从未正式学过画画,“他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完全是凭借自己对绘画的信仰,自学成才。”他坚持每天习画,几乎从未间断,他总是不厌其烦的描绘着重庆的街景和街边风物,因此在重庆的绘画圈里他被尊称为“熊街景”。他用画笔记录着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把个人对社会变迁和人生际遇的感怀倾诉在画纸上。在他的作品中,上世纪的山城风景永远是透彻纯净、细腻微妙的。他将重庆的大街陋巷、市井凡俗一一纳入画中,饱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因为寄景于情,在山城美景的表象之下,寄予更多的是熊吉炎个人对绘画语言的自我探索与表现,审视他作品中那些不羁的色彩、奇特的构图、狂放的笔触,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在他的内心深处肆意地释放与流淌。传统水墨的奔放与写意、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与变形,也能够在他笔下实现高度的融合。”重庆美协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在展览前言中如是说。

熊吉炎家属向重庆文联美术馆捐赠作品

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 邵常毅 发言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庞茂琨 致辞

  熊吉炎于2006年逝世,时值其逝世十周年之际,他的学生邵常毅、翟渝生、陈镜伟、杨立、周波特为他筹备了这次艺术回顾展。据介绍,熊吉炎一生甘于淡泊,生前从未举办过画展,也从未卖过一张画,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时,为了拒绝商家,不惜亲手烧掉一千余张不愿面世的作品,由此所反映出的他身上的那份铮铮铁骨是最令人敬仰与叹服的。这样的气质也形成了他艺术表现的主要形式。著名批评家、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王林在展览的序中这样写道:“其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对于‘苦’与‘拙’形式意味的深度体验。‘苦’者,苦难经历的表达,沉潜积淀在平常事物对象之中;‘拙’者,质朴、平凡、普通、真实,这正是艺术创作非功利性、非权力化的体现。说熊先生一生从事写生绘画,并不完全确切。作品最动人的地方恰恰是在某种程度上不在乎写生的作品,我指的是他的日常静物水彩画作和市井景观水粉画作。前者不拘透视,自由构图,其形式感超越前人;后者随意涂抹,线条激动,笔触活泼,色彩浓重,极富表现性。”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现场分为三个部分:早期作品(70年代)、中期作品(80~90年代)、晚期作品(2000年之后)。

  早期作品:

《静谧的船》水粉 1971

《远方》水粉 1971

  作为一个普通的工人,要用休息的时间每天坚持两张写生画,重庆的大街小巷、小镇田野,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热爱自然山水城市乡村是他的原动力。画面构图的丰富性,色彩表达在写实基础上的概况,大胆运用笔触,在七十年代就明显不受传统绘画的束缚。追求熟练技法的同时,对它又抱有半信半疑的思虑。自然状态下的美绝不等同于画面的美。他在绘画初始就让我们看到了画面中暴露出的不安、躁动、焦虑和不满。

  中期作品:

《蓝色的嘉陵江》水彩 1995

《十字路口的行人与出租车》水彩 2000

  在这一时期水粉画喜欢用重色,画面凝重、坚实,画面中“笨拙的力度”让你忘记它具体是什么画种。画笔从水粉笔改为中国毛笔,每天晚上练毛笔字,画面的自由度更大。什么构图都敢去尝试,点线面在画面安排中更加放松自由。主观,重表现,重情绪,色彩的强烈对比,让你能体会到重庆夏天的炎热。

  晚期作品:

《小区的招牌与广告牌》水彩 2003

《朝天门》水彩 2005

  城市的迅猛发展,空间的巨大变化,但他心未变。路边的小餐馆、发廊、烟店、打麻将的人群、打台球的青年、公园的小憩、三轮车、旧货车,都在他画面中有生动鲜活的表现。这就是百姓一天中重复的生活,这就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他用不具章法的绘画手段随意书写,“写”画的概念在晚期作品中体现浓烈。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2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