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后感性:恐惧与意志”登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谢媛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登陆  2016年11月5日由北京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登陆

  2016年11月5日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与上海明当代美术馆联合推出的“后感性:恐惧与意志”,于2017年3月19日下午在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登陆。

 “后感性:恐惧与意志”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现场

  “后感性”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行动。它是以1999年邱志杰和吴美纯策划的“异形与妄想”展览为起始的一场持续了10多年的中国本土实验艺术实践。

  展览是对“后感性”——这样一场对2000年后的中国当代艺术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当年众多青年艺术家曾活跃于其中的艺术行动及它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一次回溯。

  展览由“后感性”的发起人和亲历者之一的邱志杰及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联合策展,展出29位艺术家的34件作品,包括20位亲身参与过历次“后感性”展览的艺术家和9位青年艺术家。

  此次展览分为作品和文献两个部分,展出投身“后感性”的艺术家的创作,可以窥见他们以巨大热情投入的思考、讨论及行动。

  “后感性”部分艺术家合影(1999)

  “新潮新闻”工作照(2001)  

  2003年“后感性:内幕”展

  朱昱,《袖珍神学》,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00

  邱志杰   《关于后感性的回忆》纸本水墨 2014

  石青 《茶叶工厂(上)》 影片  45′46″ 2015  

  孙原+彭禹

  《当看不再是一种选择 》

  项目、视频纪录  7′31″ 2013

  杨福东

  《那个地方 1999 》

  彩色摄影 17.5x12cm   1999

  版权归杨福东与香格纳画廊所有

  展览还邀请了近期活跃的、在创作理念和行动上与“后感性”艺术思考较为接近的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以呈现一个开放的和不断地被定义的“后感性”。

  刘韡,《大狗》,牛皮、金属、木材,尺寸可变,2016

  张慧,《记录》,纸上水粉,32 x25cm/件,2016

  陈晓云

  《适用于一切以革命为出发点的散漫的不负责任的象征》

  摄影  150x220cm 2014

  蒋志  《在风中》 四频影像  2016

  陆扬《移动神佛》2015  

  李振华 《无题》行为、墙体实物 2017

赵赵 《西装》西装、书信 2016

  正如策展人邱志杰所言:(后感性是)“对身份和类型不断地退出,不断地策划和发动对于自我和经验的再陌生化。后感性是从来没有完成过的镜像阶段,是被无限地延长到一生的青春期”,我们期待此次展览能推动有关“后感性”的后续讨论。

  与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展览有所不同的是,明当代美术馆将推出一系列围绕“后感性”这个议题展开的表演、讲座等活动。

    

开幕现场表演

  扬·马鲁斯西(Yann Marussich):《蓝色混响》(Blue Remix),2007,现场行为,40-60分钟,摄影:Isabelle Meister,致谢: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行为艺术家扬·马鲁斯西(Yann Marussich)最著名的一件现场作品《蓝色混响》(Blue Remix)首次在中国上演。艺术家坐在透明玻璃罩中,身体保持静止,与此同时,逐渐有蓝色的液体从他的皮肤毛孔及口鼻中渗出。

  展览将持续至5月21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