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放肆而控制、微尘到虚像 走进林瑞湘“意识上的遊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欧宝静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遊园”林瑞湘作品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2016年11月5日下午,艺

“遊园”林瑞湘作品展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2016年11月5日下午,艺术家林瑞湘个展“遊园”在广州5Art空间开幕。此次展览主要展示艺术家新近创作的13件“遊园”系列作品,通过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结合的形式——马克笔与宣纸、墨与水彩纸形成“网结”构造,在材料碰撞而出的火花之间,运用当代手法呈现其“意识上的遊园”。

  林瑞湘谈到,“网结”的表达手法有两个参考来源:“一是佛教里的‘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这与量子物理学中‘物体均由一个个小粒子组合起来’道理是共通的,包括我们个人,也是这样;另外就是我们经常玩手机,我在看任何图片时都要打开疯狂地放大,就看到像素里的小格子,于是脑中产生了这种画面感。”

《遊园 峯顶寺》 水彩纸,墨 3x78.7x109.2cm

《遊园13》 宣纸,马克笔 48x98cm

  曾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林瑞湘,其后法国8年的艺术教育,使得她有着深厚的理论文化基础去支撑对创作的思考,而5Art空间负责人吴洁认为此次展出的“遊园”系列作品是林瑞湘创作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吴洁说,“回国后,一种无意识的东西接通了她思维上很本源的部分,或者说,她在一个不是很深谋远虑的状态下,有意无意地走到了一个开阔的地方,找到了这样一种语言——一种适合她自身表达的材料及语言形态,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在里头。”

  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则认为,在林瑞湘对于空间及想象的“自我”处理中,其实可以找到根源:一些在画面中看似抽象内容,实际上是她自身的情绪与那些古典情绪的关联。樊林说,“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根源所困惑,但她能挣脱开来,并能讲出一些自己的东西,非常有力量——很放肆,却又很控制。这很难得,因为很多画家要么很冷静,要么很肆意,但林瑞湘对于这两种情绪拿捏得挺好的。”

《遊园4》 水彩纸,墨 78.7x109.2cm水彩纸,墨

《遊园•小品1》 水彩纸,墨 39x39cm

  关于“遊园”系列,林瑞湘有这样一段描述:“2016 年3 月,万物复苏,春天来了。我觉得我应该走出门去游山玩水才不负人生,但是由于各种原由不得出行,甚是懊恼。然而,柏拉图早就告诉我们,现实中所见一切皆是虚空,只有理念才是真实的。而佛也告诉了我们关于‘微尘’与‘无常’的真相。于是我决定在意识上做一场‘遊园’之旅,探索由微尘到虚像的进程,以抚慰这一腔由春而来的颓废。”

  这种看似古代文人般的惆怅,令人联想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卧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卧遊”,是中国古代文人通过山水画卷来体悟到自然山水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在当下,却与艺术家的情绪产生出一种隔空的对话。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观林瑞湘之创作,认为其“更多的是一种内心意义上的行走”,是“处于一种笔线与感知的胶合状态”。

  胡斌说,“她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状态,使她在中西方两种文化语境中带着哲学思维去思考、去探索创作表达的方向,同时罗兰·巴特的‘间性’理论和《石涛画语录》等文本上的启发,让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路,这条路是有着相对自由的状态和身份,她既不被诸如西方式色块抽象或者是东方意象所约束,也不为表达这些概念而创作……我们可以用佛教‘色’与‘空’的关系去理解。世界的表象就是具像地表达、描摹,表象的背后有一个本质,两者是互换的关系,在有形与无形中不断变换并得到笔法的延伸,虚实之间、相性之间,主客之间,力图找到一种生长方式。”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17年1月5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