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获赠香港藏家仇浩然艺术藏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张天宇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Sopheap Pich,Head in Arms,2010 年,藤及粗麻布,69 x 72 x

  Sopheap Pich,Head in Arms,2010 年,藤及粗麻布,69 x 72 x 39 厘米

  图片由艺术家及香港M+博物馆提供

  2016年10月13日,计划将于2019年开馆的香港西九文化区M+博物馆宣布将接受一批由香港收藏家仇浩然先生捐赠的藏品,包括五件由南亚及东南亚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这批作品将为博物馆在原有的丰富视觉艺术馆藏上更添姿彩,同时将成为M+发展南亚及东南亚藏品的重要基础。

LN Tallur创作于2008年的作品“Colonial Sisters”

图片由艺术家及香港M+博物馆提供

  此次捐赠藏品分别由五位来自南亚及东南亚的艺术家创作,包括日本艺术家阮初芝淳(Jun Nguyen-Hatsushiba)、印度艺术家LN Tallur、柬埔寨艺术家Sopheap Pich,以及印尼艺术家Jompet Kuswidananto和Eko Nugroho。五位艺术家各于不同地方成长,见证其故土不同时期的政治及社会变迁,因而也造就了能同时为本地及全球语境所能接受的独特艺术语言。他们的作品主题大多数取材自后殖民时期历史衍生的持续冲突、处于新时空的种种谈判,以及围绕着对“亚洲性”的持续探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在作品中反映了其殖民时期的经历,以及在后独立时期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挣扎。这种矛盾不仅见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同时亦反映了香港情况,因此这批捐赠藏品十分适合作为M+的馆藏。

  仇浩然先生的祖父为香港战后时期知名已故中国古董收藏家仇焱之先生,受祖父影响,仇浩然年少时已开始收藏艺术品。过往十年,他致力于各项支持亚洲艺术发展的慈善事业,当中包括推行教育计划、博物馆展览及工作坊,以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同时,仇浩然亦建立了相当可观的当代艺术藏品,收藏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尼、泰国及柬埔寨等地众多亚洲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涵盖不同的媒介及素材,包括油画、雕塑、艺术装置及录像作品。

  仇浩然先生表示:“此次所捐赠的作品将协助M+建构多元化的馆藏。亚洲地区艺术家对亚洲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贡献殊伟,不容忽视。我希望借此启发本地及邻近地区的藏家,与M+分享区内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仇浩然捐赠藏品同时一举为纪念并效法其祖父仇焱之,当年将部分珍藏捐赠予亚洲的艺术机构,当中包括香港艺术馆及上海博物馆。

Eko Nugroho创作于2010年的“无题”

图片由艺术家及香港M+博物馆提供

  M+博物馆视觉艺术首席策展人(视觉艺术)姚嘉善女士表示:“亚洲当代艺术已成为M+馆藏重要的一部分。这批捐赠作品及其艺术家都是经过细心挑选,他们代表地区内的各种艺术传统,有助提升本地以及邻近地区的公共博物馆馆对南亚及东南亚艺术的关注。这批作品将会成为M+长远馆藏计划的珍贵基础。”

  M+博物馆署理总监郑道链先生表示:“M+目标成为全球其中一所视觉艺术馆藏最多元化的博物馆。仇浩然先生知识广博且为经验丰富的收藏家和艺术支持者,我们对于能获得其慷慨捐赠感到十分荣幸。”

  仇浩然1969年出生于香港,在其已故祖父仇焱之的影响下,于10岁时便开始收藏中国艺术。仇浩然在美国修读法律,于2006年回到香港定居和工作并开始其对亚洲当代艺术的支持与收藏。他对艺术的支持从多方面体现,包括成立罗中立奖学金以资助中国艺术院校的青年毕业生,以及以仇焱之伉俪名义在哥伦比亚大学为来自亚洲地区建筑系学生设立的纪念助教基金(Mr and Mrs Edward T. Chow Memorial Teaching Assistantship)。除此之外,仇浩然亦为多个国内及香港艺术机构举办的展览及讲座提供支持,包括上海当代艺术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及香港亚洲协会。另外,他亦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担任院长顾问委员会成员,并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客座教授。他现时为北京伟凯律师事务所(White & Case LLP)合伙人。

  阮初芝淳(1968年生于日本)的作品经常反映他的跨文化(越南与日本)背景以及身处后殖民时期的冲突。他的艺术创作涵盖录像、电影、装置艺术以及独立项目,并提出很多全球性的问题,包括身处急剧政治及环境转变当中的个人及集体生存等。作为来自跨种族文化并四处漂泊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往往带有与独特所在地及其个人经验的关联性。他在驻老挝龙坡邦(Luang Prabang)时创作的动态装置作品Circus(2007),反映佛教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LN Tallur(1971年生于印度)是一名概念艺术家,以其创作雕塑、特定场域装置以及互动艺术作品为人熟悉,他的作品巧妙地将印度传统文化的符号与现当代社会相关的观念与物质作出对照。Tallur在南印度农村成长,喜欢将拾到的物件以手工工艺进行创作,并透过创作过程就劳动、生产和消费作出评论。他的雕塑作品Colonial Sisters(2008)由两名来自不同背景的工艺师傅制作,突出由传统文化建构的概念及印度传统独特背景中的不同艺术制作方法。

  Sopheap Pich(1971年生于柬埔寨)以立体藤编、竹编或其他柬埔寨地道素材制作的雕塑著称。尽管不希望作品被诠释为个人传记,但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与柬埔寨的近代历史创伤及其持久文化的连系。他的中型作品Head in Arms(2010)是他在父亲病患时创作,对他而言充满了情感。其作品的佛教主题提出对生活苦难的认知和接受,而作品的空心设计加上粗糙表面则代表着生命的坚毅与脆弱。

  Jompet Kuswidananto(1976年生于印尼)本为音乐家,在参与印尼日惹(Yogyakarta)创意社区后开始其视觉艺术生涯。他的Third Realm作品系列为多个雕塑装置,置有木偶般的人形雕塑以及具有数码音效播放设备的机械化乐器,融合剧场、音乐、装置以及数码媒体等元素,尽显其多层次的艺术创作特色。其作品Third Realm: Venice Series #3(2011)的木椽结构模拟天花层并吊下两套巡游军服和行军鼓,巧妙地模仿人体姿态。作者透过此组合让参观者思考持续发展并不断变化的印尼民族身份问题。

  Eko Nugroho(1977年生于印尼)于印尼政治动荡的时期成为艺术家,社会批判对他的创作影响深远,其作品常以于印尼日惹街头能够看到的涂鸦与漫画的图像呈现出来。他的绘图常常出现带对抗性又富幽默感的漫画图像,以及粗线条和意识大胆的文字。他的作品Untitled(2010)为仇浩然家居创作的委托作品,当中一套六幅的画作呈现一连串外星世界的情景。这个荒诞不经的情景纯熟地运用黑色的粗线条、体积及阴影画出,漫画书以及皮影戏中看到的阴影呈现方法亦巧妙地出现其中。作品中有机形状的图案则反映印尼土著蜡染技术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仇浩然 M+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