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双重状态与个人诗意 ——“起风:张锰个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熊晓翊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9月24日,由盈艺术中心主办的“起风——张锰个展&rdquo

  9月24日,由盈艺术中心主办的“起风——张锰个展”在今日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由策展人卢迎华女士策展,毛丹青先生(神户双年展策展人,神户国际大学教授)和越智裕二郎先生(大谷纪念美术馆馆长)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顾问。

艺术家张锰与策展人卢迎华在展览现场

展览开幕现场

展览研讨会现场

  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张锰创作中期的回顾展,将其过去12年间的主要创作,特别是以新媒体为媒介的作品,以及部分水墨画,作为展览的主要内容。

  在张锰的创作中,影像与绘画,日常与虚构的双重状态都围绕着他人生在不同时期的思考展开,这让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真实感,同时富有个人叙事的诗意质感。

  “这个展览基本上是按照一个时间的线索。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在变化,之所以用十二年的时间不是说我选择的,而是后十二年作品面貌相对成熟、明确,以前的时候可能探索性的东西更多一点,不管是影像的,还是绘画的,好多都不是特别明确,而差不多从2004年开始,我觉得我自己艺术上的说话方式进入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状态。”

  张锰1972年出生于唐山,1992年入学天津美院版画系,目前担任天津美术学院影像艺术系主任。张锰的创作开启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1989年之后,强大的经济逻辑和消费文化的兴起,使整个社会的关注点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一批艺术家转变了视角,不再以之前的居高临下的宏观视角来关注社会,而是平视社会,关注身边,近距离地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他们将日常作为全部,但也渐渐远离了宏观与微观的政治问题,或多或少地触动和影响过张锰的创作与艺术实践观。因为工作原因,张锰在90年代后期接触了3D技术,并逐渐开启了3D影像的创作生涯。自此,张锰一直同时进行着新媒体与水墨画的创作。

艺术家:张锰

  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创作得较早的是自2007年开始的以3D建模的方式创作的“蒙古”系列中的两部《蒙古山》与《蒙古桥》。“蒙古”系列的题目来自蒙古症,这是唐氏综合症最早的名字。蒙古症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智障,在生活上表现笨拙。张锰用这一系列描写某种“愚钝的行走”的创作,来指涉一种不适感,对所有事缺乏信任,无法相信,以至于产生虚无和自以为是的情绪。该系列一共包括了五件作品。这五件作品都与一个人在某个虚拟场景中进行穿行有关,对于艺术家而言有一定的自画像意义。

  “《蒙古》这个系列对我来说很重要,这里展了两部,其实我做了五部,蒙古不只是地理的蒙古,是说的是蒙古症。我把蒙古症引申为一个傻乎乎的,完全被人指挥操纵、完全不能自己的那么一个状态。比如说两个场景,两个山之间,从这个山到那个山毫无特色,但是你必须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而且很可能走不好就会死掉。其实明知道那边这边没区别你还要走,愚蠢对吧?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任何事虚无不信任的状态下的一组作品。”

张锰,蒙古山,3D动画,26分48秒,2007

张锰,蒙古桥,3d视频,10分,2011

  与“蒙古”系列相似的,《青豆天堂》也是一个进行中的系列创作,至今已有三部片子,包括:《鸟世界》、《球世界》和《西瓜世界》,都将同时展出。这三部作品与张锰1997年开始写作的散文集《青豆天堂》同名。三部片子中的意象大都来自童年的经历和记忆,这些片段以各种方式进入张锰今天的文字与作品之中。对于张锰而言,儿时的记忆是一片“天堂”,是值得不断追溯的美好时光。然而三部片子都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愁绪,显然过去的时光已经难以复原或再次拥有。

  “《青豆天堂》系列是我99年开始写的一本书,一直在写。书的内容主要关于我自己的记忆。我试图去寻找记忆的源头,因为我发现很记忆中的画面不可能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但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比如我们家那儿其实并不是太爱下雪,但记忆里的雪非常大,我又觉得我在一个巨大的森林外边我推着铁环,然后铁环倒了,惊起一片喜鹊,其实我家住在城里边,不可能有那样的森林,我也不知道那是哪来的记忆,所以我把这种感觉我用3D的方法把脑中的意念做出来,不需要去搭建,就是完全捏造,那个捏造恰恰是对我真实认识的一个还原。”

张锰,青豆天堂之一鸟世界,3D动画,9分28,2012年(截图)

张锰,青豆天堂二球世界,3D动画,10分28,2013年(截图)

张锰,青豆天堂 之三 西瓜世界 -3D视频-5分20秒-2014(截屏)

张锰,青豆天堂之三  西瓜世界 -3D视频-5分20秒-2014

  《独流碱河》与《七里海》都创作于2012年,从这两部片子开始,艺术家尝试了实景拍摄,也是为有朝一日将《青豆天堂》拍摄成电影所做的一些铺垫。在张锰眼中,独流碱河有着德国莱茵河的风范。在三频的片子中,两边各有一男一女在雨中不停地旋转着雨伞,中间是同样打着雨伞的艺术家自己的背影,渐渐走远,直至消失在观众的视野之中。

张锰,独流碱河,三频video,5分20秒,2012

张锰,七里海,三频VIDEO,5分12秒,2012(截图)

张锰,雪呼拉,汉白玉,100x100cm,2016

  此次展览中最新的作品《金链猛虎》直到开展的前一个月还在创作之中。实际上,这是一项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创作。通过这件作品,我们可以透视艺术家内心的某种危机感。这件直觉性的作品是张锰对于自己目前的创作和心理状态的自我写照。

  “从40岁的时候开始,我开始真正地觉得和世界比较相安了,不再像《蒙古》那样疑虑。这之后做了一些作品,包括《独流碱河》还有《七里海》,都在这样的一个情境里面。而现在又开始进入到一个不安的状态里面,因为从去年开始我的作品开始卖得好起来了,可以有大一点的资金进到我的帐户上,生活转变了,这时你发现,你的花销也在成倍增加,你享受的物质比以前好了,你满足了自己的欲望,但经济带来了另外一种焦虑,另外一些你必须去承受的东西。《金链猛虎》就是用一种虚拟的方式表达这样一种焦虑。”

张锰,金链猛虎,单频video,5分20秒,2016(截图)

  此次参展的作品中,还有十余件水墨作品。最重要的一个系列是艺术家自2009年以来一张在持续创作的《隐于树》系列。猿猴隐于枯树中,笔触虚实、造型长圆、墨色浓淡形成对比,让看似平静的猿猴隐藏着惊恐的不安。

  另外一件作品是长卷《哲学》,这件作品艺术家横跨5年时间的创作,试图探讨事物的细节相对于时间永恒的认知是同一个层面,都在微微的能感知的而无明显变化的状态里发生,就如一粒尘埃,可有可无,但构成世界。

  “影像作品和绘画作品一直是一种伴生状态。水墨是一种日常状态的产物,因为它对创作环境的要求不高,在家里就可以弄一张桌子就可以画,办公室也可以画,不用专门跑到画室去,这种机缘下产生了水墨作品的一个面貌。《哲学长卷》一直从2012年画到2016年,比如说,9点半要开会,我可能9点钟开始画半个小时,它交织在我的常规生活当中。我画了大量的水墨画,它是符合我的心性的,画不在物外。”

张锰,九猿图9,水墨纸本,1000x200CM,2015

张锰,九猿图1(部分)

张锰,九猿图(局部)

张锰,长卷1哲学,皮纸,46X1700CM,2011-2016(局部)

张锰,长卷2皮纸,46X1700CM,2011-2016(局部)

  张锰作品以传统水墨与新媒体影像艺术为媒介进行跨界与实验,新媒介相对传统媒介而言是一种表达方式的补充与拓展,而选择水墨是艺术家内心的需要。虽然两种媒介貌似极端,然而一旦回到艺术家的内心自然就相互融合了。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2016年10月10日。






 
关键词: 起风 张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