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跨越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对话 “跨文化 • 越疆界——锺金钩作品回顾展”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欧宝静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跨文化 • 越疆界——锺金钩作品回顾展”

“跨文化 • 越疆界——锺金钩作品回顾展”开幕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2016年8月5日下午,由罗一平策划,广东美术馆主办,马来西亚国家视觉艺术馆和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协办“跨文化 • 越疆界——锺金钩作品回顾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继2004年之后,广东美术馆第二次对锺金钩的作品进行呈现,由“探索与寻道”、“迈向现代主义:概念造型”、“回到传统价值的探索”、“回归自然传承”和“文化传承和习俗”五个主题组成,作品涵盖了水彩、油画、丙烯彩画、综合媒材、版画及水墨等多种形式,内容涉及风景、人物等题材,展出160余件作品,更为全面地呈现了艺术家锺金钩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创作历程。广东省文化厅文化交流合作处处长李再炎,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汪晓曙,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梁宇,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罗必武,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教授齐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王见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本次展览策展人罗一平,广东美术馆原副馆长朱皓华,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广东美术馆副馆长江郁之等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开幕式致辞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这次展览,我们在筹备期间,锺金钩老师亲自来到布展现场与我们美术馆的同事一起工作,看到了锺老师敬业、亲和以及包容的性格,他的性格也反映在了他的作品当中。钟老师是马来西亚的著名艺术家,是广东艺术界的好朋友。我对马来西亚的文化也有亲身的体会,曾经在吉隆坡一位艺术家朋友的家里聚会,在交流当中有马来语、英语、中文、粤语、印度语等多种语言交织在一起。因此,马来西亚本身是一个多文化碰撞的国家。反映在锺老师的艺术人生里,就是以开放、跨地域、多文化的视点进行创作。”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本次展览策展人罗一平在开幕式致辞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本次展览策展人罗一平不仅对锺金钩的作品进行了探讨,还比较了亚洲、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在最近六十年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他说道:20世纪以来,世界的文化格局突出的表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这种文化的碰撞与交织,给亚洲带来了前所未有强烈的冲击。在20世纪西方极具变革的死亡与再生的艺术流派的演变中,印象主义、野兽派、达达主义、未来主义,波普艺术、影像艺术等等。西方文化的转换变得非常迅速,而这种迅速,一种强权文化影响着亚洲,亚洲的本土文化,亚洲自身的身份认同和亚洲自身的对文化的践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碰撞也潜伏着非常丰富多元的机遇,而他就一直处在华人文化、马来文化、亚洲文化跟世界文化对接和碰撞的第一线。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在他骨子里的深度影响,也看到了西方不同的流派主义在他作品中的反映。钟先生的这个展览,他对我们从8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中国提问,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个案。”

艺术家锺金钩在开幕式致辞

  艺术家锺金钩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表示,“我从海外来到中国,特别在广东,很有归宿感,之前也在广东美术馆办过展览。我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在马来西亚受教育,也到过台湾、美国,受到全球化的文化背景所影响。我的作品通常用自我的表现方法,常用混合媒材,作品中的元素是相当传统的,比方说方块字、书法等等。所以,我的许多灵感和资源均来自于我们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我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时期所完成的作品,所反映的事件内容和内涵以及当地的风俗人情和文化,在表现上是多样的,但是底蕴仍是中华文化的元素。我希望在此次展览中得到更多的创作思考和灵感,也希望跟各位老师和观众们多交流,构建跨越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对话。”

展览现场,"探索与寻道"板块展区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是锺金钩的创作探索期,他不断实验、探索、寻道和自我提升。在作品中比较喜爱采用后期印象派,表现派和中国画技法来创作。画路思维极受钟泗滨,马白水,阿都拉阿力夫,杨曼生及黄君璧等先辈画家和大师的影响。先后完成了抒情的“宝岛”和“近打”,“抽象表现”的水墨,“多元创作的版画”及“诠释创意人体的素描”的系列,虽属早期作品,但每一系列都有它本身的面貌和表现手法。

展览现场,“迈向现代主义:概念造型”板块展区

锺金钩《拼合》 布面丙烯 153cm×153cm 1971年 由25个30cm×30cm单元组成

锺金钩《贯通——交织》 综合媒材 116cm×98cm×18cm 1974年 由3个单元组成

锺金钩《贯通—变替(五行)》综合媒材 92cm×152cm×18cm 1975-2003 年 由5个单元组成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锺金钩在美国纽约留学,深受各种当代绘画思维,风格表现方法的洗礼,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几何抽象主义和概念主义的影响,回国前后创作了“纽约”、“多边形”和“贯通”三个系列,灵感和思维虽源自结构主义,抽象集合和概念主义,却又其自身的时代内涵。比如,以小画幅拼凑成大幅的多边形作品便是反映马来西亚在1960和1970年代接受先进国家委托制造工业中的祖装系统概念的一种前卫概念的创作手段。其贯通系列则融汇了民间艺术元素,现代造型于一体。运用视觉、物理、涂剂色和光色等素材,结合当代手法去诠释全通儒道和易经的内涵。这种前卫的表现手法,影响马来西亚的当代绘画的创作思维至深。

展览现场,"回到传统价值的探索"板块展区

锺金钩《节庆气氛88-2》 纸塑综合媒材 148cm×118cm×5cm 1988年

锺金钩《融合1》 纸本丙烯 115cm×89cm 1992年

锺金钩《并列》 手造纸拼贴 丙烯 115cm×89cm 1987年

锺金钩《融合2》 纸本丙烯 119cm×89cm 1992年

  一九七零年代是马来西亚艺术界审视检讨创作方向的年代。多次的艺术研讨会不断对马来西亚的文化艺术身份的建设作出讨论和探索。有关机构、美术史家和画家都把焦点放在本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上,也相应提出建议和鼓励画家尽量去探索,研究和利用本土造型,内涵和传统元素去塑造马来西亚的艺术形象和身份。这种艺术的思维潮流,给了锺金钩极大的冲击,于是他把创作的重点从全球性的概念视觉艺术范畴转移到对本土的传统造型和视觉元素的探讨和研究。一九七零年中期,他发现了华族和马来族的传统编制结构和糕点造型的视觉元素以及它们在节庆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创作了一系列以糕点造型为主的作品,充分地反映了本土的传统价值和元素。

展览现场,"回归自然传承"板块展区

锺金钩《生之韵律10》 布面丙烯 122cm×152cm 1992年

锺金钩《生之韵律7》 布面丙烯 122cm×152cm 1988年

锺金钩《美土92-1》 纸本丙烯 116cm×148cm 1992年

锺金钩《美土92-2》 纸本丙烯 116cm×148cm 1992年

锺金钩《色彩协作曲92-1》 纸本丙烯 116cm×148cm 1992年

  从前期的传统价值和造型元素的表述,更进一步延伸到对自然打底传承的探索。锺金钩在1985年进入“恩到云宾”热带雨林中探险,在森林中他对大自然有所感触而完成了“生之韵律”、“岩景”和“沃土”三个系列的创作。“生之韵律”系列表述了大自然的生息枯荣循环和相依共存之道。“岩景”系列试图全是大自然的恒如与替变,突出“阴阳相对又互补之道”。“沃土”系列所表达的则是对“万物生于土,长与土,归于土”领悟的视觉表达。媒材方面包含了用纸浆塑造及以丙烯彩在画布上手绘,渲染和喷染而完成平面或浮雕作品。

展览现场,"文化传承与习俗"板块展区

锺金钩《龙的传奇2》 布面丙烯 96cm×100cm 2003年

锺金钩《龙的传奇1》 纸面丙烯 108cm×78cm 2000年  

锺金钩《少林精神1》 布面丙烯 152cm×122cm 2010-2011年

锺金钩《少林精神2》 布面丙烯 152cm×122cm 2010-2011年

锺金钩《少林精神3》 布面丙烯 152cm×122cm 2010-2011年

锺金钩《少林精神4》 布面丙烯 152cm×122cm 2010-2011年

  锺金钩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在本国接受教育后到台湾和美国深造。对马来西亚,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均有深入的认知和承传。在马来西亚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社会里仍然可以承传本身的文化和习俗,至为珍惜和感到欣慰。他对文化传承和习俗的视觉阐释和表述,充分的体现在“龙的系列”和“功夫系列”中。“龙的系列”所表达的是“龙的传统,龙的精神,跨地域,跨时代,是中华民族的驱动力”。“功夫系列”对各种少林和太极运气动作与姿态的表述,并加入随意书法和印刷文字,是要表现一种深邃的文化象征和内涵。把少林和太极运气技法转变为活力冲动的视觉形态,让少林和太极精神在画面流露,以表达东方思维与精神。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8月28日。8月6日下午将在广东给美术馆多功能厅举行由艺术家锺金钩主讲的“马来西亚现代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讲座,8月27日还将会有艺术家现场导览活动。

  以下为展览的部分作品——

锺金钩《命运》 丙烯彩  122x152cm  1996年

锺金钩《慧龙》丙烯彩 117x87cm 2012年

锺金钩《健身养生24 -太极系列 21运气- 5》 丙烯彩畫布 122x 152cm 2014年

锺金钩《形象90-2  纸塑压克力彩》 122 x92cmx5 1990年

锺金钩《素描人物系列》炭笔 60×46cm 1967年

锺金钩《台中公园之夏》 水彩 39x54cm 1959年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