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转向: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启幕 52位艺术家彰显时代艺术群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彭菲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转向: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群展

民生现代美术馆外景 “转向: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7月23日下午,中国当代艺术群展“转向: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在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展览贯穿美术馆的一楼展厅,展出52位/组艺术家的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动画等多种媒介形式的作品,由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史家、著名美术理论家易英先生担任学术主持。

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馆长甘智漪 学术主持易英 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翁云鹏

展览现场  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翁云鹏 艺术家徐震

展览现场 策展人冯博一(中)

  展览的主题围绕着“2000年”的时间节点展开——在过去十五年中,中国社会发生的诸多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潮,也伴随着中国的各种社会性问题,对面如此局面,当代艺术对其做出了何种反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明日9点-16:30,“转向: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研讨会在将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F影像厅举行,雅昌艺术网将全程进行独家视频直播。【直播预告】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研讨会:易英领衔探讨2000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

“转向: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趋势”群展现场

  展览基于两种“转向”。

  一是形态上的转向:随着当代艺术完成了语言学的转向,80年代中期以来的线性发展的历史已经趋于终结,90年代以架上绘画为主的艺术形态逐渐向多元化、观念化转变。

  二是形式向社会性转向:新时期当代艺术的书写也发生了诸多变化,不再着重于形式主义的逻辑,而是着重于社会运动、社会性,强调社会问题。同时,随着互联网、影视、高科技、新媒体的不断介入,艺术形态方面也在不断推进,不再依赖于艺术自身的创造,而是伴随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视觉表达方式。

开幕前夕,学术主持易英现场导览重要作品

  对于两种“转向”,学术主持易英告诉雅昌艺术网:“经过八、九十年代的艺术运动和政治波谱,艺术家们在媒材的选择和表现方式上都有所不同,本次参展艺术家都融入了自己的个人经验,并折射了社会变迁。他们从传统的雕塑、绘画中不断突破,进而进入装置、影像、摄影或其他高科技的处理方式,这并不代表传统绘画和雕塑过时了,而是艺术家在同类的门类中进行突破。”

  而针对两种转向,艺术家又如何以作品回应?雅昌艺术网带您全景导览重点作品。

  蔡东东

  射击练习/收藏级打印黑白照片、镜子/100×100×100 cm/2015年

  蔡东东试图在保留原本图像信息的前提下,重新试探关于既有图像可能延展、变异或者失效的实验。作品《射击练习》是两个年轻人进行射击练习的图像。他们的身形被投射到了相邻一侧的镜面上,而这块镜面也映出了参观者的形象。蔡东东意在打破这些照片固有的历史背景,寻找出它们意涵的新维度。

  脱靶/明胶卤化银照片、箭/100×100×100 cm/2015年

  作品《脱靶》,显示着射击练习的场景。照片中的那支竹箭未命中教练所直指的靶心位置。在这件作品中,蔡东东提出了艺术对于媒介与时代应有的质疑。他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在预先设定的目标之外,找到了最终表达的途径。”

  曹斐

  谁的乌托邦/单频录像/20分钟/2006年/鸣谢:曹斐及维他命艺术空间

  以广东珠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为背景,Fu Shan OSRAM工厂作为众多处于新空间的新的推动者之一,已经加入到中国重新整合进全球秩序的过程当中。本次“Utopia(乌托邦)”计划探讨长期在珠三角地区驻厂的外来工人们——这些代表着中国全球竞争力的“后盾”,是如何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一种与家乡生活截然不同的新经验、新规范和新意义?他们是如何在新的现实下点燃自己的乌托邦?在观察他们的同时,也可进一步解释越来越广泛的“全球化”是如何在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中发生巨大变迁。

  陈维

  路边的马列维奇/钢,LED屏幕/16×16×16×202cm/2016年

  《路边的马列维奇》原型是一件由三面LED广告屏组成的广告柱。屏幕的图像来自于街边广告灯牌的故障和乱码的图形,它们如同流动着的抽象画。这些长期处于故障、无人维护的广告屏幕,在城市里无处不在。它们更像是某种形式上的必需品,但也许无人在意它们播放了什么。

  前所未有的自由/不锈钢镀钛,LED屏幕/6.5×7.5×220cm/2015年

  《前所未有的自由》是一块倒置的LED广告屏。它背对观众,面向墙壁,重复着一句诗一样却又充满政治性的句子:“前所未有的自由”。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复制了北京酒仙桥的一个舞厅门口设置的LED广告屏,截取保留了其中一段,无休止的循环播放。夸张、粗糙、生硬的广告语似乎从来都是一种广告的宣言,来自商家对大众的迷人的承诺,无法兑现的承诺。

  陈友桐

  水位/装置;空气、微生物、水/60×60cm/2009年

  程然

  绝对狂野/超级8毫米胶片有声转数字电影/6'53’’/2014年

  这件作品基于程然2013年秋天收到的一封来自一个陌生女人的网络垃圾邮件。最初在荷兰以超级8毫米胶片拍摄,之后转为数字电影。受假情书写作的启发,艺术家通过煽情手法的视频片段将文本丰富化。以老电影及钢琴配乐的默片方式,把一段虚拟的信表演成真实。

  仇晓飞

  九窍/布面丙烯/200×200 cm/2014年

  代化

Monkey King/GIF格式的动画/4’00’’/2016年

  《Monkey King》是一个GIF格式的动画文件,作品以猴王孙悟空形象为基础创作。它继承了《西游记》中猴王的叛逆勇敢机智的特征,融合古代传说、当代文化艺术和今日中国政治的一些元素,既有回望传统,也试图呈现当今社会,又有一点对未来社会的期望。本件作品大约4分钟多,远远超过了这类动画图像的一般呈现。这件作品最初在微信平台上发布,超过15000微信注册用户观看过。

  冯梦波

  Q3D/电脑, 3D 电视和立体眼镜, 鱼缸和热带鱼/尺寸可变/2011年

  继2002年冯梦波的互动装置《Q4U》在文艺复兴学会(芝加哥)和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成功展出之后,他继续用《雷神之锤3》的游戏引擎创作了《阿Q》和《Q3D》。其中,《Q3D》首次使用3D液晶快门眼镜和真实的鱼缸,把《Q4U》中的激战场面和热带鱼群融合在一起,通过十倍的慢镜头营造出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即暴力又静谧的泳池,混淆了虚拟的3D场景和真实的世界。

  高磊

  L-01/水龙头,皮草衣领,IKEA桌面/60×128cm/2013年

  R-01/电插座,警用甩棍,IKEA桌面/60cm×128cm/2013年

  《L-01》和《R-01》产生的背景在2009年大片艺术区遭遇强拆的时期。那年冬天,高磊的工作室也被迫停水停电断暖气,并屡次经历各类流氓的骚扰与警方的审讯。宜家推出的这两款桌面的颜色正好还原出他当时对外界环境温度的极端敏感与内心遭际的反复无常。

  何翔宇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不是我们自己 90-1/铅笔,无酸油性笔,水彩,日本墨,纸本/25×25 cm×90 张/2016年

  何翔宇尝试用舌头去触摸并感知他看不到的口腔上颚,以此来转化并传达感受到的质感,并且在绘画的平面空间,或三维立体雕塑上洞察到空间的维度。

  侯德华

  表情宇宙/GIF图片/尺寸可变/2016年

  一个单纯由emoji表情构成的世界。分为六界,分别为:神界、 符号界、人间界、工作界、动物界、欲界。

  胡为一

  低级景观IV/转盘,直流电机,摄像头,视频切换器,手术刀片/尺寸可变/2015年

  《低级景观IV》延续了《低级景观》系列作品的现场电影的概念。三个摄像头分别实时拍摄反射在手术刀上三组自我循环刀微小景观:身体局部、自然景观和消费品。这些微小的图像景观被放大投影在屏幕上,并交替显示。锋利的手术刀粗暴的刺入这些图像中,而图像也将自身反射在了刀刃上,成为被割裂的片段化碎片。

  吉磊

  游戏之地/布面丙烯/300×300 cm/2010年

  在创作《游戏之地》系列时,吉磊关注现代人心灵安顿的问题以及相关体验、思考与绘画性的连接。游乐场为到来的人们提供具有安全保障的冒险仪式,人们在机器上经历晕眩、超重、失重、压迫、恐慌等刺激的同时发泄掉各种负面情绪。游乐场也是心理的垃圾场,类似于原始宗教的驱魔仪式历经时间流转在今天的重生。在此之间,狂放的钢架结构、游乐的人、漫漶的光线,不仅是绘画的对象同时也是语言,它们彼此对抗,通过对抗而存在,共同书写隐喻的诗学。

  蒋华君

  澎湃的内心戛然而止 / 布面油画 / 150×180cm / 2016

  在图像生产泛滥的时代,对绘画的表达提出了更系统与复杂的要求。一方面,人们迷失在目之所及的视觉资源的无限性中;另一方面,图像复杂的意指系统给绘画带来的新的可能性。对蒋华君而言,恢复绘画本身复杂的语义系统,展示视觉性与其意指和情感力之间的微妙关联,用绘画面对这一切,是最畅快的事。

  蒋志

  看与知,或命运之爱之B/单频录像双屏投影/31’17’’/2016年

  这件作品是2015-2016年最新的作品,艺术家仍然在探索感知对象如何生成、看与知的过程,同时检识感知主体的塑造和转换,以及与丰富的生理感觉的关系。《看与知,或命运之爱》分A、B双屏,A部分着重在身体,B部分则在景观层面。字幕的文字选自波兰著名的科幻小说《索拉利斯星》,他对人类向未知世界的感知行为提出反思——我们无法超出自我的局限,又如何判断和确认对未知的感知?

  冷广敏

  切割椭圆/布面丙烯/120×100cm×2/2016年

  作品《切割椭圆》的画面主体为一个盛放着茶壶餐具的椭圆形歪斜桌子,原本平铺直叙的原始物像,被画框的空隙生硬地分割成两半。画面中,低明度的红绿暗示平稳的心理反应,但画面中白色的茶壶、杯盘随椭圆桌面的倾倒而形成不规则的白色色块,犹如连续音节中猝不及防的变调,共同为观者提示观看的非连续性。

  李明

  今天无事发生-2号/4通道数字录像,彩色,有声/24分 12 秒、15分 26秒、04分 37 秒、06分 35秒/2012年

  《今天无事发生2号》关心的并不是“今天无事发生”这个概念,它只是一根导火索,制造出矛盾,让影像在这个冲突中顺理成章的发生,并让其产生的效应在现实环境中自行地发酵与湮灭。

  李姝睿

  浪/布面丙烯/200cm×300cm/2014年

  从2014年起,李姝睿开始了新的绘画系列“浪” 。在亚洲艺术中所被人熟悉的浪, 具有戏剧性的动感:或是迫切的灾难性、或是安详静谧,因而让画家们为之着迷。李姝睿把握着谨慎的尺度, 通过不断重复看似相同但存在微妙变化的圆点, 探究了‘浪’这一自然现象与光的作用所产生的视觉联系。

  李松松

  猪的淋巴系统图/布面油画/120×120cm/2012年

  厉槟源

  自由耕种/行为纪录,单频录像/5’02''/2014年

  在厉槟源的故乡,土地是一个沉重的问题,每一方土地都有着它自身的命运和性格,它的背后则是人的命运。厉槟源曾一度长期回避家乡这片土地,但问题并不会因为他的疏离而得到解决,他觉得“连自己的身份感也似乎逐渐消失了”。

  在做《自由耕种》前,厉槟源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决定“和土地来一次了断”。艺术家试图用自己的身体开启一个跟父辈之间的对话空间。最终,他在土地里不断摔打中筋疲力尽而达成和解。作品名“自由耕种”取自于村委会开具的土地证明,我将这个行为视作为一次自我解救的措施,同时也是重获身份的必要途径。

  跳远练习/行为纪录,单频录像/6’19''/2015年

  《跳远练习》实施于北京黑桥村旁的辅路上。在被规定的社会空间中,厉槟源再预设一个规则:在行车道路两侧的水泥路障之间2.5米的范围内,每当经过一辆汽车或行人,他就在他们上面力所能及地跳跃过去。空间在运动中不断地被打破和重塑,在半个小时的“练习”中,他摔下来了四次,最终因体力不支而退场。

  梁半

  上帝之手/单频道录像/5’4’’/2015-2016年

  这是一个基于苹果手机,社交软件为媒介的行为记录合集,由13部每部仅为几十秒钟的视频构成。艺术家手持智能手机穿梭在森林、大海、城市等景观里,将手机内部操作系统与外在环境(图像)拼贴在一起。合集的总题目《上帝之手》来自于足球运动中的一个名词——1986年6月22日,在墨西哥世界杯1/4决赛阿根廷对阵英格兰的比赛上,马拉多纳用手把球攻入了英格兰队的球门,并且裁判判决进球有效,这就是著名的“上帝之手”事件。

  廖文峰

  看的背叛/25个单屏录像/每个时长00’06”/2013-2015年

  这个为微信“文化馆”项目构思的展览包含25个6秒钟的小视频。这些视频呈现了艺术家试图通过对日常物的行动和对日常环境的反应,来创造出一些具有错觉的瞬间,使物和环境中的隐藏的不确定面貌得以显现。

  林科

  星际旅行 2013/录像/6’ 34’’/2013年、

  在《星际旅行》中,林科利用Photoshop软件中的选区工具,去连接星空图片中的每一颗闪亮的星星,这看起来就像宇宙间的旅行。

  虚拟内存的风/录像/01’ 00’’/2013年

  在《虚拟内存的风》中,艺术家利用Photoshop软件中的变形工具,创建了一张像帆一样的形状物体。随之,他的调节动作也变成像海风一样。

 

工程师/录像/03'17''/2015年

  林科利用鼠标的惯性手势,创建闭合虚线的飞船,在电脑前操作的他,浮在图片中的地球卫星轨道。

  刘唯艰

  粉紫色的记忆/布面丙烯/300×250cm (118''*98'')/2016年

  《粉紫色的记忆》将视线放在了简单而又常见的物件之上。艺术家通过视觉上的准确性,灵巧地平衡每个元素。他的技巧和对创作的真挚,完好地同他的本土性结合了起来。

  刘韡

  丛林2/帆布、木头/295×40cm/2012年

  丛林4/帆布、木头/165×240×30 cm/2012年

  刘韡在2012年开始进行“丛林”系列帆布装置创作。对于刘韡来说,使用军用或运输用绿色帆布制成的几何结构与在都市中体现的丛林法则——“适者生存”有关。曾与“丛林”系列作品同时展出的大型会议用圆桌及阶梯,共同探讨了制度与反建制对立关系及意义。作品旨在通过呈现帆布的基本物质特性,向价值体系提问,高贵的油画帆布与保证基本生存条件的帆布形成强烈反差。

  刘辛夷

  宝石/不锈钢架,软饮料,果汁饮料/尺寸可变/2013年

  《宝石》的灵感来自国际媒体对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颜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刘辛夷通过对这11个国家“革命”的名称和图像的取样,汇总出一组“革命色系”,并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了符合该色系的11种颜色的在售饮料。在去除包装后,艺术家按照 11 个国家所在的经度,由西往东规律性的衍生排列出跳跃但不重复的图案,以链接起“消费”与“革命”这两种原本不相关的社会产品。

  马秋莎

  睡美人/单频录像/4'44/2014年

  艺术家模拟了一个无人之境:天地初始时大地冰封的情景。当一滴红色的液体从空中落下之后,冰开始融化,伴随着冰层巨大的炸裂声。自然之物随冰层融化的厚度由若隐若现到清晰可见。实际上,它的所有内容是在一个锡纸烤鸡盒子里完成的。艺术家把拍好的照片放在水里冻住后,再次拍摄,这是对平面图像的二次成像。

  苗颖

  wuli颤抖的韬韬/GIF绘图工具/尺寸可变/2016年

  《wuli颤抖的韬韬》是艺术家收集的明星黄子韬的gif动画表情后完成的作品,她在表情包里挑选的5张最能表现黄子韬气质的gif。在观众选择一个“韬韬”时,这个“韬韬”会颤抖,所以艺术家称其为wuli颤抖的韬韬。黄子韬作为中国网络文化的代表人物,因为“黑”而红,其表情包在两岸表情包大战中胜出。他的流行代表了很多内容。

  石青

  没有什么不会改变/方木,丝网图案,印刷油墨/尺寸可变/2011年

  孙晓星+高嫣沁

  霓虹灯下的哨兵/赛博剧场/2016年

  上海是继东莞沦陷后的新性都,百度随意可以搜索到有关“上海性息”的内容,由最廉价的banner定制服务制造出一条条闪烁诱人的gif广告。当手指滑过屏幕,有如陈喜流连于戏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背景中的上海南京路。

  谭天

  吐出来就好了No.4/发泡胶,箱子,木板,铁棍/132×195×110cm/2013年

  谭天想通过雕塑表达如今社会的一种状态:就像发泡胶一样,廉价、粗暴、不和谐,像人们紧张干呕时候的那种感觉。其作品会有一种不协调、浮躁、对撞的视觉感受。“吐出来就好了”是其每次干呕时候都在想的事情。艺术家自述称:“社会中,我们的身体都适应不了如此快速膨胀的节奏,都期待着放松的这一刻,都渴望‘吐出来’的这一刻。社会与我的身体一样,渴望‘吐出来就好了’。”

  唐狄鑫

  折磨/布面油画/50cm×60cm/2014年

  禁闭/布面油画/60cm×50cm/2014年

  唐狄鑫的艺术创作横跨绘画、行为、装置等多种形式,他的作品多以其蕴含的社会讽刺意味。其绘画作品充满了戏剧性的极端的张力,与他在行为艺术中传达的不安和野性如出一辙。他的绘画通过传达超现实的意象,游走在可能与不可能的边缘,似乎正在上演一台挑战物理学定律的“虚构表演”。

  陶辉

  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声音与影像装置、声音装置、麦克风、耳机/13’ 55’’/2015年

  《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是对影像艺术的传统观看模式以及线性叙事的实验性挑战。展览将包括一件声音装置和一件影像装置。其中,“一个人物”是一件声音装置,包括一个封闭性的盒子,类似于电话亭或忏悔室,内部安放着一台话筒。观众可以戴着无线耳机,在聆听故事的同时观看影像作品。影像装置“七段素材”由七段随机播放的影片构成,内容相互独立,但通过声音线索的串联,由观众自行联想、拼凑、组织,令主观的听觉语言与碎片化的视觉图像产生化学反应。

  这些素材如同七棱镜般反映了陶辉开始创作以来的关注点,即对于身份、性别、种族、传统文化等课题的探究。作品的灵感出自他近年的笔记,陶辉受到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学的影响,创造的场景多为荒诞而夸张的,人物的存在如塔罗牌般具有隐喻特质,充斥着无边的困怠和哀愁。

  王海洋

  双面菲克雷特/单频循环影像/03'27''/2012年

  超现实性的表述与充满想象的形象变化,构筑了王海洋动画作品中的自由世界。对于王海洋个人而言,动画创作的缘起于他在绘画实践上的境遇。他使用色粉在同一张砂纸上绘制再擦去,周而反复,没有普通意义上的手稿留存。

  王子

  勿忘我/现成品/可变/2015年

  在艺术家王子的记忆中,5岁的他和邻居家的男孩每天都黏在一起,他的一举一动都灵气痴迷。半年后,男孩搬家了,送了王子一个八音盒的机芯,让我想他的时候就拧发条,音乐盒响了,他在哪儿都会听见。在30岁时,艺术家把收集的几百个八音盒和凳子做了一个作品,名字叫《勿忘我》。

  吴超

  意识•膜——《植物人视听唤醒项目》第二回展 / 综合媒介 / 尺寸可变 / 2014-2016

  《植物人视听唤醒》是艺术家联合神经科专家、心理师的跨学科实验项目,项目由2014年9月开展至今。以“植物人唤醒”作为聚中点,观察有关生命创伤修复的文明,探讨疾病对于时代的隐喻,探讨关于艺术的界定。

  吴俊勇

  飞越五指山/手机游戏/2016年

  《飞越五指山》是一件虚假的游戏作品,灵感来自“棒打企鹅”游戏。游戏中,艺术家设定几个通常的互动机关,并在结尾数据随机生成,把重心放在最被忽略的背景。玩家们在享受自我的“高超技巧”途中也进入作品的浏览过程。这些都构成另一个意义层面的游戏。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

  “凯旋”套装/装置/3000(H)×4000(L)×96(W)cm/版本:1/3/2016年

  没顶公司推出《“凯旋”套装》,内含三件/组艺术作品,包含一件雕塑作品《新-安提诺乌斯》(2016)、装置《意识形状》第7式-姿势23“凯旋”(2013-2016)和一组绘画作品(2016)。该作品延续了徐震-没顶公司出品于2015年首次创作、展出的“艺术品套装”系列的概念,将不同作品重新组合、置于同一语境——“套装”中,从而构成新的语意。“套装”同时也是对消费社会商品套装形式的调侃与反讽。

  闫冰

  爱/铁、麦子、土/尺寸可变/2016年

  用铁锻打成抽象的形体,简练的外型来自尖锐、庄严、柔软、沉重等等一些心理感受。像一个雕塑,同时又是一个容器,在形体的里面装满了麦子,且永久封存,封存留下的焊疤像一个证据或是入口,提示我们想象其中不可见的物与物之间多重的辨证关系和隐秘叙事。

  闫珩

  文明3/布面油画装置/210×212×10 cm/2015-2016年

  闫珩作品中的元素是具象、理性的,但其作品语言方式是抽象感性的。他的装置语言是辅佐其绘画的。作品中的铁材料,是朴素又带有血性的材质。不同于其它金属适合被制作首饰和工艺品,艺术家所采用的建材方型铁依照传统绘画配饰美学完成传统造型的“架上油画”没有温度的符号图示。

  杨福东

  城市之光/单路视频,彩色有声影片/06'/2000年

  这部短片是一部侦探片和闹剧的混合体:一个穿着正装的年轻职员患了精神分裂症,和他的二重身在办公室周围生活。他们像预先设置好的机器人一样完全融入了这种环境。白天为了工作奔忙,夜晚则是做梦和想象的空间。他们时而像英雄一样行动,时而又像恶棍一般。

  杨光南

  动作3号/吸尘器,显示器,录像(25’29”,黑白,循环,有声),铝等/26×33cm/2014年

  装置《动作3号》乍一看很像是一个低端工业吸尘器拖着一个“简易房”在到处乱走,同时“简易房”的后侧有个屏幕在播放一个录像,内容是用很低的机位偷拍的北京一个破落的城乡结合部村子里的街景,录像拍摄角度有点像吸尘器的视角。因此,装置看起来就像是吸尘器,一边运动着做出吸入的动作,后侧的屏幕一边排泄出一些东西来,这种呼吸关系很像是一种循环的消化系统,以拟人化的结构隐喻了一个生存中的现实世界。

  杨健

  一首以垃圾信息方式发表的诗/录像装置,单频道,彩色,双声道,A4 打印纸,苹果手机/35''/尺寸可变/2014年

  杨健利用推销商品的非法垃圾短信平台,付费向五万手机用户强制推他写的一首诗-这无用的最高代表,内容与方式在此时的悖反使得接收者心理造成微妙的落差甚至冲突,这为我们理解今天这个极度拜物崇尚有效的时代打开了一个豁口。

  杨牧石

  侵蚀2016/综合材料/122×620×300cm/2016

  艺术家对聚苯乙烯泡沫进行腐蚀,在具有摧毁性和破坏性的极端的“塑造”过程中,消解了物质材料的原本形态,并通过黑色的覆盖来刻画周遭正在迅速腐化和变异的空间。他试图将消减物质材料、异化形态所产生的痕迹来折射出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正在经历的创伤、破坏、变质甚至是扭曲。

  杨振中

  直线/单屏录像/7’22” /2012年

  杨振中用固定机位拍摄了一个手持拐杖的老人行走在人行道边缘,用长镜头记录了老人走向镜头直至走出屏幕的过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