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建构理性之维——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学术研讨会”召开 为中国抽象艺术把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熊晓翊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2月27日,“建构理性之维——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2月27日,“建构理性之维——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学术研讨会”在今日美术馆召开。研讨会包括三项议题:一,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实处境;二,中国抽象艺术与现供性; 三、中国抽象艺术的特点。参加研讨会的嘉宾包括:丁宁、贾方舟、鲁虹、彭锋、盛葳、舒可文、王春辰、王端廷、王小箭、殷双喜。(按姓氏首字母排名)。  

研讨会现场

谭平,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本次研讨会基于1月24日在今日美术馆开幕的“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展开。该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和今日美术馆承办。研讨开始之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首先向与会的嘉宾介绍了本次展览的相关情况:本次展览选取了16位多年来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作品,并且以架上绘画为主。是为了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成果。而接下来研究中心准备在2016年,进一步组织年轻一代的抽象艺术家参展,并且将艺术媒介进一步扩展到装置、影像、多媒体等新艺术形态,以期对中国的抽象艺术进行全面的研究、推广。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策展委员会主任王端廷进一步补充介绍了“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的背景,它是由文化部委托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来举办的,是政府机构第一次举办的抽象艺术的专题展览。它意味着抽象艺术在中国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从潜流变为了一个热潮,受到了关注,同时也需要对其发展进行总结和梳理。去年选择的16位艺术家的人选由5位策展委员投票选举产生,主要集中在五零及六零后的“老抽”,下一步策展委员会将把目光投向新生代的“生抽”。

高鹏,今日美术馆馆长

  高鹏代表承办方之一今日美术馆发言表示,感谢艺术研究院的信任,承办此次展览。展览的举办横跨了2016年春节,春节假期期间馆内参观人数众多,对于抽象艺术是一次很好的公众普及,相信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土壤会越来越好。

贾方舟,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

  批评家贾方舟的发言首先回顾了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油画组将周长江的抽象作品《互补系列NO.120》评为银奖,意味着对艺术本体的关注在当时已经受到认可。“如果80年代的艺术正常发展下去,抽象艺术的热潮会比现在来得早。而从89年以后到现在,全国美展中,抽象艺术获奖乃至参展的都不再多见,可以抽象艺术在中国发展艰难。”

  贾方舟还认为抽象艺术文脉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写意和书法一脉相承,但中国人讲究中庸,不愿意走到极端,因为抽象艺术的结果被西方现代艺术所攫取。因此,抽象艺术今天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另外,贾方舟还考据了80年代初美协主席江丰在几次发言中对抽象艺术的严厉“批判”,“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无论在官方主流艺术还是在市场,它都是边缘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今天我们做抽象艺术,研究抽象艺术,才具有它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王小箭,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

  批评家王小箭首先回顾了自己对“形式主义”的启蒙来自于是吴冠中先生的言论。同时也回顾了80代年抽象艺术在中国萌芽时期的状况。王小箭借由结构主义的语言学角度来分析西方抽象艺术的精神内核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形式自身的关系形成意义。而在中国,对艺术本体的讨论从来是不充分的,但中国没有必要为自身的后置现代性感到自卑。最后,王小箭还提出了他自己为抽象艺术发明的评价标准“视觉值”(vision value)。此处的值不等同中文的“价值”,而是一个形式值的概念。

  王端廷针对王小箭的发言补充其对抽象艺术中理性精神的强调:“我和王小箭的观点比较接近,我们认为抽象艺术是西方理性精神的一个表现。而且我更有极端观点:几何抽象是抽象精神的体现,而相近的抽象表现主义某种意义上非理性精神体现,而在西方没有理性就是没有非理性。对于中国人来讲,缺少理性主义的感性文化传统中国来讲,在没有理性的前提之下,倡导非理性,其实它的效果是饿鬼吃泻药的结果。”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批评家殷双喜针对展览提出了五个问题:1,很多艺术家的题目起得过于感性,有画不够题来凑的感觉。2,大部分艺术家在做黑白文章,好像与水墨的传统基因有关?但马斯维尔的黑白不是阴阳观念。3,很多艺术家五年前这样画,我个人判断五年后他还是这样画,高度理性思维,是不是就意味着“定性”,不断的在生产?4,刚才提到海归的问题,16个艺术家八个海归精英,其中三个德国、三个美国、一个法国、一个英国。他们从国外的回来受到的训练和教育带给中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跟原有中国本土这样的艺术世界,艺术框架一种很大的差异化,或者是一种折衷式的融合?5、抽象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只与自我内心有关,追求纯粹的个性,它的价值核心是现代主义中的精英意识,用流行的话说叫“高冷”,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兴观群怨”完全不同?

  殷双喜表示以上问题是他在看完展览之后得想到的五个问题,但他并没有得出结论,他同时接出了三个观点:1,抽象艺术在画面本身是做减法,抽象艺术在画外是做加法。少就是多,但这样带来一个问题,抽象艺术的评论非常难写,过度阐述是一个问题。2,抽象作为一种文化怎样引入到中国当代艺术中去,作为其它艺术的基础,视觉文化,对设计、建筑及公众的美学意识如何形成影响是很重要的。3、抽象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种主义,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和一种艺术思维,怎样进入艺术教育和传播当中,专化化,学科化力度不够,这个问题很严峻。

鲁虹,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批评家鲁虹认为,对于抽象艺术批评界不要过度的谈意义,而要从抽象艺术本身的形式角度分析其画面构成。虽然传统文人画中有抽象元素,但远远没有走到抽象的地步。中国抽象有两种新的可能性,第一种是意象化的抽象,像赵无极那样,将传统山水抽象化。另一种是符号化的抽象,以传统符号作为媒介,将西方的构成与中国的文化对接。但鲁虹反对朱青生将尚扬列为第三抽象的典型,认为尚扬的“剩山剩水”完全是具象的,表现的,而非抽象。最后鲁虹提出要培养新一代的批评力量,专注于抽象艺术的研究。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艺术家院教授丁宁纯粹从抽象的文化角度来看,中国并不缺少抽象,比如太极图就是最抽象程度很高的图案,后来这个符号的解释却越来越具体,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而西方现代美术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文化提示,它从具像这个方向反方向走到了一个极致。从80年代到现在,中国抽象有了一个积累,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抽象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教育,这方面在中国还是很弱的。所谓的抽象不是推翻二维的存在,去建立一个虚幻的三维,因为三维是一个错误。纯粹要回到一个平面,在二维规定里面去做的话,这里面体现时间性,这里面不存在造型了。这个难度恰恰是在这个地方。丁宁还分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与抽象的关系,以蒙德里安为例,其画面中的菱形就出现在荷兰的教堂里。同时丁宁认为抽象画的欣赏与技术都是非常难的,需要经过训练,它对形式把握的要求,对于形式分析的敏感程度更高。

舒可文,研究学者

  研究学者舒可文从视觉文化的历史叙述角度,分析自印象派以来,直到康定斯基,西方抽象的理论建构,延伸到社会学及心理学的发展史。她同时指出:如果中国的知识结构与文化根据就与西方不同,那么抽像的概念怎样在中西方通行呢?

  舒可文特别关注在今天讨论抽象文化,在文化上的针对性。“所有的形式内部事情并不发动于形式内部。虽然在形式内部讨论问题,这个问题来源并不形式内部,这个来源文化问题,也就是绘画、语言,或者说是抽象绘画,不管哪一种问题形式之外的。他们针对跟权威、跟民族、跟自由、假象等等一跟所有文化问题相关的,讨论形式之外的问题,我首先关心肯定是什么样的动力。”

  针对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抽象艺术,舒可文提出:抽象艺术在今天己经不再具像和抽象的问题上了,问题转化了,当代艺术变成了一种重组,此外感性与理性的二分法是否也是一种固化的概念?

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批评家彭锋的发言,首先澄清奥利瓦“伟大天上的抽象”,英文实际为“天朝的抽象”,其中暗含嘲讽意味。彭锋认为原教旨主义的抽象己经成为了一个历史问题,不用再讨论,“西方人也不玩了”。

  针对抽象艺术的当下讨论,彭锋提出四个问题:1,抽象艺术有没有群体性,没有群体性如何做群展?2,抽象艺术有没有时代性?3,抽象艺术与中国传统有没有关联?彭锋的观点在批评家中间,引发了哲学与理性思维的普适性与抽象艺术是否具有个人性及民族性等问题的讨论。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教授

  批评家王春辰的发言首先认为从主观时间的角度来看,历史的发展并不是线性的,它有错位,“世界已经发生过一种叫做现代意义上的抽象,我们今天的抽象和它是一个时间上的脱节。对中国古典、写意重新的回归,实际上不要再纠结有没有抽象思维,一定是有的。但是现代意义上的抽象就是独立的,这是一批艺术家独立出来的东西,这是事实,无须去争辩。当这样一个错位的艺术媒介和形式和放在中国的今天,我们需要给它一个合法性。” 抽象的形式问题,最终只是艺术的表象,作品内在的精神性才是本质,中国在80年代的抽象发展之始就是建立在艺术家追求独立人格精神的基础上的。

  王春辰同时指出现在中国抽象艺术趋同的现象很明显,样式化,投机式创作的现象也很多,中国抽象艺术需要找到它的合理性,其内在的构成必需建立在中国人自己精神价值维度上,有自己的历史诉求,它必须自我建构。同时不要把抽象孤立起来,给它明确一个界定,这样恰恰害了中国的抽象。

盛葳,《美术》杂志副主编

  批评家盛葳最后发言,盛葳首先认为抽象古有之论站不住脚。“中国古代有抽象站不脚的,以今人之心猜古人之意,这是站不脚的。我更愿意中国当代抽象艺术放在中国当代历史放在系统当中,看作一个话语,不是流派,而是话语,这样看它更有效。”

  盛葳进一步分析了自八十年代以来抽象艺术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与西方的差异,并提出了抽象艺术的当代性问题。“语境不一样,产生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在今天讨论抽象艺术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前提是语言学的转向,如果不在这个前提下讨论抽象艺术没有意义。因为构成了所有学科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因为传统的哲学讨论本体问题。但是今天不讨论本体问题,并不代表本体并不存在,还是在那儿。如果这个本体出了问题还是工具出了问题,刚才舒可文说了一个词就是武器,如果达不到这个本质就是反思你的工具或者语言。因此今天的抽象艺术有一个前提,首先在抽象之前,得反省、批判你的语言本身。如果你首先不批判、反省语言本身,就是现代主义的抽象,就没有意义。必须建立前提条件之下才有价值。我觉得当代性,所有抽象艺术家问过这个问题,你画的这个作品有什么当代性,有没有当代意义呢?很多抽象艺术家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就没有当代意义。”

相关新闻链接:【雅昌带你看展览第525期】“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演绎中国抽象三十年

【雅昌快讯】16位“老抽”演绎中国抽象三十年——“中国抽象艺术研究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