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M+希克藏品展香港开幕 编年方式回顾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顾盼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的工作团队展览开幕当晚,参展艺术家与

“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的工作团队

展览开幕当晚,参展艺术家与策展人皮力、藏家乌利·希克

  雅昌艺术网讯 2016年2月22日晚,“M+希克藏品: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展览在香港太古坊ArtisTree正式开幕,这是M+希克藏品在香港的首次展览,让观众在2019年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前率先欣赏部分藏品。此次展出的藏品经由M+策展团队精心挑选,涵盖水墨、油画、雕塑、摄影及录像等媒介,横跨从文化大革命后期至蓬勃发展当今的四十载艺坛,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史。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按编年时序,追溯并展示了1974年至2012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80多件作品,它们来自50位艺术家的创作,包括艾未未、方力钧、耿建翌、黄永砯、张培力及张晓刚等。

香港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在开幕式上致辞

M+博物馆署理总监郑道炼在开幕式上致辞

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博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M+希克藏品”共有一千余件作品,由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博士于2012年捐赠予M+。从1980年代开始,希克以商人和外交官的身份在中国生活了多年,在中国当代艺术不为人熟知的时候,他开始收藏并建构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富知名度的中国艺术藏品。

  本次展览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文化大革命最后数年至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期间的艺术实践。在这个时期,很多艺术家都自发组织一些有着各自美学追求的艺术团体,比如“无名画会”(1974–1979)、“星星画会”(1979–1982)、“八五新潮”时期的“池社”、“北方艺术群体”和“厦门达达”等。这些团体大多不为当时的社会主流所接受,但却一直活跃在公共空间的边缘,展示出强大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态度。本部分展出的作品主要呈现这些艺术家如何从1974年起开始并在随后的十五年里,一直竭力地挑战主流文化和政治观念。

展览策展人、M+希克高级策展人(视觉艺术)皮力博士为媒体做展览导览

参与展览工作的M+顾问李立伟博士介绍展品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的是20世纪最后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检视它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化情境中的实践。这时的中国社会延续了80年代的经济改革政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步伐开始加快。原来处于社会边缘的艺术家意图在新的国际化潮流中重新自我定位。新的定位和身份为艺术家带来新的机遇以及艺术市场上的突破,但也不同程度上触发了他们对文化身份的焦虑。这些新的元素和机遇,也催生了很多新的流行风格比如“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与此同时,很多艺术家开始感到市场化对艺术的侵蚀,因而也着手在录影、摄影、行为和概念艺术等领域进行激进实验。此两者之间复杂的张力关系是该时期中国当代艺术最有意义的特点。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