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第二辑发布会在尤伦斯报告厅举行 探讨“公共空间与艺术形态的转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佟雯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第二辑发布会在尤伦斯报告厅举行,右至左分别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学刊的联合创办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第二辑发布会在尤伦斯报告厅举行,右至左分别为:《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学刊的联合创办人鲍栋,第二辑的执行主编胡斌,学刊赞助者: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孙莉,学刊的出版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代表

  (雅昌艺术网讯 罗书银)自去年11月出版了由鲁明君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第一辑之后,2015年12月11日,《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第二辑发布会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举行,当天,参加发布会的包括《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学刊的联合创办人鲍栋,第二辑的执行主编胡斌,以及学刊赞助者: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孙莉,学刊的出版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代表。另外,当天,第二辑中的两位作者:批评家王志亮,以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唐宏峰演讲了此次发表的文章主题。

  作为本期的执行主编,胡斌谈到:“在做《中国当代艺术研究》这本学刊时,皮力、鲍栋包括我达成了三点共识:第一、这是一个严肃、集中关注当代艺术某些问题讨论的研究,第二、这是一个讲求跨学科的研究,第三、这是一个讲求长时段的观看和审视的学刊。”

  本辑的主题:“公共空间与艺术形态的转变”,主要探讨的是20世纪以来现代公共空间的形成(包括实体公共空间和话语公共空间)所带来的中国艺术的形态、组织方式与传播方式的转变。广场、剧院、博物馆等实体公共空间以及杂志、社团等产生公共话语的平台构成现代性的社会表征,而“公共性”和“公共空间”本身又具有变动性和多样性的历史。通过比较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公共空间性质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观空间给予艺术生产的意义变奏以及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本次UCCA读书系列讲座既有对此书专题及相关问题的整体阐述,又邀约相关作者以个案或阶段史的方式对公共空间与艺术的关系命题展开细致的剖析。

  在对本辑的主题以及内容进行阐释之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副教授唐宏峰以及批评家王志亮分别进行了演讲,就学刊中发表的文章《晚清图像的机械复制与公共传播——以《点石斋画报》插页画为中心》和《八十年代艺术公共领域的生成与结构》分别进行了阐释。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学刊内容涉及摄影、电影、声音、绘画及互联网的研究,分为“专题论文”“当代档案”“海外回译”“展览研究”“问题现场”等栏目,作者身份涵盖艺术史学者、策展人、艺术评论家、文化理论学者、历史学家及艺术家,是国内第一份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中文学术刊物。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