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艺凯旋画廊初秋联展推出“形式乌托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张桂森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舒群 绝对原则消解系列2号 1993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9月26日,由批评家何桂彦策划

 

舒群 绝对原则消解系列2号  1993

  (雅昌艺术网讯)2015年9月26日,由批评家何桂彦策划的“形式乌托邦”联展在艺凯旋艺术空间开幕。展览在“理性与意志”、“反形式的形式”和“日常与观念”三个专题中展出艺术家朝戈,丁乙,舒群,王广义,王鲁炎,刘文涛,孟禄丁,谭平,杨黎明,朱小禾,陈文骥,陈彧君,刘刚,王光乐,杨心广的作品。

  其中,“理性与意志”集中讨论了1980年代中期的形式与语言问题。“新潮美术”时期,当时的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笃信,唯有语言与风格的个人化才能标识现代主义的文化立场,才能赋予作品以审美现代性的特征。对“理性”与“意志”的崇尚,则基于一种人文理想,即唯有保持理性的批判精神,才能真正实现主体的解放。在当时涌现出的一批艺术家中,虽然在形式与风格上各有侧重,但其内在的人文诉求仍具有一致性,那就是强调大写的“我”或者说自我的价值。

艺凯旋负责人李兰芳(左)、策展人何桂彦(中)

  而“反形式的形式”讨论的是1990年代艺术家们在形式领域所做的实验。“反形式的形式”既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早期的追求,即创造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不同于西方盛期现代主义的抽象,即将一种原创的、个人的、精英主义的形式探索作为目标,相反,这是一种观念的形式,抑或说是反现代主义编码的形式。虽然作品最后仍然具有形式化的痕迹,但是, “形式”只是某种方法论的结果,是观念化的副产品。而且,艺术家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颠覆既有的形式观念而展开的。

展览中厅的观众认真观看现场展示的视频

  在西方现代艺术的逻辑中,“日常”与当时主流的抽象艺术无疑是格格不入的。同样,“日常”与“形式”也不在同一个层面。如果按照现代主义早期的审美理想,“形式”比日常、比外在的表象世界会更优越,也更高级。

  在第三专题“日常与观念”中,则讨论了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绘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一部分艺术家们将“日常”纳入形式的表达中。对“日常”的关注,在于我们可以感悟其背后蕴含的中国思维、哲学、审美及其文化经验。见微知著——而这一切是以“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与我们周遭的现实相联系的,也是蛰伏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实际上,不管是从本土文化现代性的角度,还是从艺术本体的角度考虑,艺术家的任务之一是在观念的转换中,赋予形式以新的美学意义,使其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下提出有意思的话题。

开幕式现场

王鲁炎作品  被锯的锯

  策展人何桂彦提到,“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形式’领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不菲的成果。既然如此,为什么会以‘形式乌托邦’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呢?毕竟,‘乌托邦’的意思,就是表明它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看来,用这样一个主题,原本就是一个悖论。而事实上,‘形式乌托邦’强调的正是形式——语言探索这一脉络的艺术家们普遍面临的一种尴尬状况。之所以会造成尴尬,最为本质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当代艺术缺乏一个现代主义的文化传统。换言之,当形式的变革既不能纳入美术史的叙事,也不能提升到现代主义文化的高度时,那么,形式——语言最终只能成为社会学叙事的附庸,不能真正彰显自身的内在价值。而现代主义的文化传统,最为核心的要点,就在于强调,艺术完全可以立足于自身的语言批判、形式批判来捍卫艺术的价值。”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词: 形式乌托邦 艺凯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