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陈鸿志个展“谜光”开幕 世俗与精神的相互闪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熊晓翊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2015年9月25日下午4点,陈鸿志新作展“谜光”将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

  2015年9月25日下午4点,陈鸿志新作展“谜光”将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展览策划,是艺术家陈鸿志的首个大型个展,展出了陈鸿光新近创作的系列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部分作品都有一个神秘的光源,它们由里向外,不断弥散,层层推进。

  展览之前的学术研讨会由范迪安主持,王春辰、何桂彦、殷双喜、黄笃、张子康、刘礼宾、柳淳风等评论家及策展人参与了针对陈鸿志作品的讨论。评论家普遍认为陈鸿志的此次展览,突出了其剧场化的布展方式,与其图像性的绘画语言十分契合,以神秘的精神化气质,及具有宗教性的仪式感,表现了“光”在绘画中的多重内在性。其作品中所表现的图像内容与形式语言,恰如今天很普遍的某种心理状态,即内心与现实的若即若离。

展览开幕现场:范迪安致辞

  “光”介入绘画的历史由来已久,从16世纪末开启“自然主义之光”的卡拉瓦乔,引入戏剧性光源的巴洛克艺术,19世纪后期推崇“外光”的法国印象主义的画家们,到20世纪60年代掀起光效艺术运动的先锋派艺术家们,都将对“光”的捕捉和表达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和至高追求。在柏拉图哲学中,“光”被用来比喻“理式”的最高存在形式,如同太阳照耀万物;在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里,“灵光”(AURO)则用来定义被现代感知媒介所颠覆的、艺术作品所本应具有的某种神秘的、完满的经验。而在陈鸿志的最新艺术创作中,他将这些复杂的有关“光”的观念和语言糅合到一种文化性的叙述当中,他用有机玻璃绘画和装置手法表达了独特的体验,将现实世界与自然世界以及时间的界限进行打通,通过不可理喻的逻辑关系构筑成梦幻般的景观,渲染着一种超越现世的遐想,也生发成一种朝向超验世界的心理叙事。

“光明之迫”系列

        “肖像系列” 将绘画放置在暗箱中,观众必须通过小孔才能观看。

  从2000年起,陈鸿志开始中在透明材质上绘画,亚克力作为一种新的绘画媒介,成为陈鸿志新的创作契机。在透明材质上,为了能形成界面的感觉,整个作画的程序都得倒过来,所有的构思与技法都是跟传统绘画不一样的。为了解决颜料在透明材料上的附着力问题,艺术家还曾请机械化工的朋友帮忙。而正因为此,其打破了原有的“惯性”,透明材料由此构成陈鸿志重要的绘画语言。

       ”黑教堂“系列以天顶画的形式,将宗教形象与市俗现场相放置在一个画面中,其中动物的形象又具有中国传统色彩。

  多年来陈鸿志一直延续在透明材质上创作,他表示:这正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着的状态,我们与世界总是隔着一层玻璃,比如:我们看电脑,前面有一层屏幕。“我们每个人都装在一个玻璃盒子里,看过去我们是清楚的,但其实我们都未必真的了解你。透明的东西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有点像是在空气里头绘画,在其上营造出一个图像,感觉像是‘变出来’的,有点变‘魔术’的感觉。而其不同于画布,在画布上,笔触与画面感是直接呈现在你面前。而在这种透明的材质前面会有一层透明的的东西,会感觉有点距离。” 陈鸿志说。

  范迪安在阐释展览主题时谈到,陈鸿志这些年来的艺术实验形态多样,构筑成一种光的“谜境”,在他的感觉与媒介、思想与物质材料不断交汇碰撞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思维之光”,这种“光”具有一种愈发强烈的穿透力,超越了物质媒介的框定,洞开了一方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10月7日。

《谜光》

《作品球》

”睡眠的残片“系列






 
关键词: 陈鸿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