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耿建翌个展“小桥东面”将至 “不解释”平添神秘色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胡亦婷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艺术家耿建翌,图片源自网络  OCAT深圳馆将于2015年9月19日至11月1日举办 “

艺术家耿建翌,图片源自网络

  OCAT深圳馆将于2015年9月19日至11月1日举办 “小桥东面:耿建翌个展”,这也是OCAT十周年庆典的重点项目之一。

  “‘小桥东面’是一段关于艺术家个人经历的记忆故事,在一个无法预知的回溯叙事中, 它呈现了个体命运的可知与无知以及个人记忆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间的悖论境遇”,这是在OCAT发布的官方资料中仅有的一句对本次展览的描述。而据了解,在展览开幕前,艺术家将不会透露任何有关此次新作的信息。这无疑为此次展览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在这不足100字的展览描述中,“个人经历”、“个体命运的可知与无知”、“个人记忆”这类字眼频频出现。或许,我们可以大胆估测,这次的作品应是延续其长期关注的问题,即“个人身份的问题,个人在集体内容里所处的位置”。在此,我们不妨梳理下艺术家之前的作品来对其创作一探究竟。

《第二状态》1987年,图片源自网络

  1987年,《第二状态》玩世现实主义的滥觞之作

  1986年,他与张培力、宋陵、王强、包剑斐等艺术家发起艺术团体“池社”,成为中国最早的观念艺术团体之一。《第二状态》(1987)曾被誉为“那个年代最好的作品之一。对于“状态”,耿建翌曾说过:“我们一般平静的时候是一种状态,情绪上来的时候、动心的时候,人有点不对了,就是说我们这个时候就跟着一种东西跑了,那时候就是‘第二状态’,完了以后你再激烈一点, 不由自主的时候,你要干什么你都失去判断了(那是‘第三状态’),到了“第四状态”的时候人就飞了。”在他看来,绝大多数人日常所体现出来的就是“第二状态”,绝不仅仅是一张符号化的脸。

《表格与证书》(部分),1988年,图片源自网络

  1988年,《表格和证书》消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1987年,耿建翌开始纠结于观众“无法分享体验自己的时间”这一问题。他认为,每一个人或者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环境下成长的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无法与人共享的时间经验。这种“无法分享的经验”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了消弭这种距离感,耿建翌邀请观众一起“参与”进来。1988年筹备“中国现代艺术展”的黄山会议前夕,耿建翌向与会者发出邀请函,“很多人误以为是组委会的志愿者发的”,多半与会者寄回了表格,这些表格在会议期间展出。

  1990年代,《身份证明》探讨对身份的认定

  1990年代中期,耿建翌开始转向了摄影及与之相关的观念作品的创作。1994年的《身份证明》创作于1992年南巡讲话后不久,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蓬勃开展,社会呈现多元化的面貌。原有的社会身份伴随着身份证明一起逐渐走进历史。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份证明》《他是谁》等一系列作品探讨了对于人的社会身份认定的多样性与模糊性。

《没用了》2012年,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图片源自网络

  2004年&2012年,《没用了》收集“没用了”的物品

  2004年,在一次展览开幕前的两天,耿建翌给熟悉和不太熟悉的朋友打电话,讨要他们家中的废弃物品,第三天,展厅里堆满了各种东西,在耿建翌手里,这些废弃物彻底“没用了”。于是,《没用了》诞生。8年后,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他用了同样的方式,收集朋友们的“没用了”的物品,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组,重新组合,展示。这件作品是其“在国内美术馆的首次回顾展”参展作品之一。

《小桥东面》将在OCAT深圳馆展出

  2015年,《小桥东面》

  ……

  视觉艺术策展人陈畅曾经这样评价耿建翌,“他不解释自己的作品,因为作品处于进行和未完成状态,另外的一部分交给未知,这非常了不起,是作品最迷人的部分,你永远不知道最后的状态。”不如,我们保持着这份好奇,一起期待9月在OCAT深圳馆展出的《小桥东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