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艺术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闲者的艺术境界—“闲风·闲雨·闲人”七人作品展在苏州开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房卫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15年8月1号上午,《闲风·闲雨·闲人》七人作品展在苏州含德精舍美术馆开幕,展出了边平山、范存刚、高欢、张伟、罗积、张振华、刘锡荣七位艺术家的精品力作近百幅,展览以“闲”为凝聚点,呈现同一心境下,不同艺术家的语言风格和精神内涵。

嘉宾合影1

嘉宾合影2

  著名画家高马得夫人陈汝勤,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喻慧、香港城市大学学者郑培凯、苏州大学教授周秦、苏州国画院前院长周矩敏、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苏州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廖军、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方向军,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苏州市刺绣研究所副所长游伟刚、刺绣研究所博物馆馆长黄晓洁,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邹英姿出席开幕式。

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喻慧致辞

苏州国画院前院长周矩敏致辞

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致辞

苏州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廖军致辞

艺术家代表罗积致辞

   “‘闲’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境界,画家在追求心灵自由、隐逸的精神状态中,常能创造出人意料的佳作。”策展人、爱涛拍卖总经理杨帆向雅昌艺术网记者表示,“闲适是中国文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情趣,生活中,七位艺术家并不闲,但心灵的安静和释然是不受外界所干扰的。展览以水墨为介质,进行一次艺术心境之间的对话。”

策展人杨帆致辞

  刘锡荣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收藏家,作家,经济学家,将文艺系统化,将艺术生活化,是文学与文博界,经济界的跨界艺术家。在接受雅昌艺术网记者采访时,刘锡荣表示,自己以儒释道的内涵入画,诗文在画先,画中的意境多反映文人清修或悠游山水的景象。作品《僧人洒扫图》是画家在杭州净慈寺的所见与感悟。“每次去,我最先看到的一定是持着扫帚的师父,他低头默默扫地,哪怕几许刚刚落地的黄叶,他都轻轻地拢在一起,好像生怕惊扰着。有一次我问他为何如此,他半晌没有言语,只是一帚一帚地拢着,我似乎听到他嘟哝一句什么,像是说树叶也是有灵性的,应有一个清凉的归宿。”

艺术家刘锡荣在现场向观众讲解作品

刘锡荣《僧人洒扫图》38.5×24cm

展览现场

艺术家罗积

  罗积笔下的罗汉,无论气息还是图式均可视为其人物写意的代表。罗积对传统的体悟以及慧眼独具的审美意趣,从中便可一目了然。罗积的罗汉像,虽面带风尘,却在提醒我们小心世事的纷扰。罗积认为,作画也是修行,艺术成就的道路是在渐修中顿悟。

罗积《观世音像》102×50cm

艺术家高欢 

 高欢  《石竹》74×46

  高欢的画中常见竹的题材,父亲从小就告诉他竹子难画。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高欢的追求。

  张伟向记者表示,我们正处在消费意识形态弥漫的现实中,也是一个“流动性的视像审美时代”。“去深度化”与“寻求意义和抒写真情”之间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一审美转型却为自己提供了极大的艺术创作契机,还原艺术抒写与艺术批判的自由,使其艺术创作走向多元。

张伟 《消夏图》 59.5×22cm

  张振华的作品追求诗意的创设,以境夺人,语言是为了表述思想,笔墨是语言,造境才是山水画的目地,他喜欢静谧的美,江渚,林木,村舍,山丘,江流,在他的笔下都是安静的,尤其是树,沉寂中似有风动声。追求静极中的天籁之美构成了其作品的基本旋律。

张振华《冬雨》

  边平山以新文人画为代表作,他常常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古典,也用古典反观现在,对艺术的现代性甚有心得,稚拙中见大写意的自在境界。

边平山 《手稿》 29×14cm

  范存刚的画尤以气盛著称,所画题材,常见传统的梅竹牡丹、四季花卉、春天的藤萝、夏天的芭蕉、秋天的葫芦、冬季的天竺,都散发着宁静的生机。

 

范存刚 《紫藤大吉》138.5×68.5cm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5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